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对IPCC第五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的评述

2014-12-10 19:39 来源: 国家应对气候中心 |作者: 邹骥、滕飞、傅莎

科学解读IPCC结论,正确运用有关成果


第三,科学解读IPCC结论,正确运用有关成果。

IPCC基于模型模拟和可得的数据对未来排放空间和减排目标的定量估计,对我们认清全球气候与经济系统发展趋势、坚定低碳发展方向、提高采取行动紧迫性和建立合理预期,具有启发和引导意义。这样的定量分析是人类探索复杂地球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有益尝试,需要不断持续地开展下去。但由于在科学评估和决策中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运用关于未来的具体数值结果进行目标设定和责任承诺的国际谈判时,又要采取辩证谨慎的态度,切忌在决策中脱离相关模型前提假设和情景构想背景,简单机械地理解并直接以报告的具体数值为依据。

毋庸讳言,不同于IPCC第一、第二工作组的报告,第三工作组的报告含有更多价值判断社会经济评价的内容,其分析和结论更直接涉及国家利益取向和政策制定。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科学领域依然通过文献发表、研究积累、体制、语言和人才等优势占有较大话语权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一反映国家软实力差距的状态还将长期持续下去。因此,不排除第三工作组报告在阐述和运用公平概念、描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战略与政策议程重点、定义不同国家减排责任等具有重大利益和政策含义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主张和关切反映不足的偏差;也不排除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在科学评估中的话语权优势,在关于责任的国际谈判中片面引用报告对自己有利的结论和信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施压。为此,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应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全面解读报告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研究,摆事实,讲道理,以科学客观的态度主动形成中方的认识要点和传播公关策略。

第四,更加积极主动参与IPCC国际科学评估进程,以此为平台和渠道加强气候科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科学评估能力,加强气候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这是提高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和渠道。需要充分认识IPCC进程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将参与IPCC进程作为落实保护全球气候、承担发展中大国责任、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国应积极谋划、全面统筹、创造国内外条件,更加深入有效地参与下一轮IPCC科学评估。为此,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在组织新一轮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政策、科学研究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与IPCC议题的衔接,以保证国内的研究积累能够更加直接地贡献于IPCC科学评估国际进程。

 资助项目:CDM基金项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支撑研究”;CDM基金项目“关于德班平台重大战略问题和总体战略的研究”;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谈判关键议题的支撑技术研究”(2012BAC20B04)

作者简介:邹骥,男,教授,主要从事减缓气候变化政策研究,zouji@ncsc.org.cn
 
[1]① 一个时期内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累积排放被证明是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② 工业化国家人口在全球的占比在1990年和2010年分别为24%和20%。
  
参考文献
[1].      NOAA, 2013. 2013 State of the Climate: Carbon dioxide tops 400 ppm, http://www.climate.gov/news-features/understanding-climate/2013-state-climate-carbon-dioxide-tops-400-ppm
[2].      UNEP,2013.2013年排放差距报告.
[3].      Decision 1/CP.17,2011. Establishment of an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the 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
[4].      IPCC, 2014: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Edenhofer, O., R. Pichs-Madruga, Y. Sokona, E. Farahani, S. Kadner, K. Seyboth, A. Adler, I. Baum, S. Brunner, P. Eickemeier, B.Kriemann, J. Savolainen, S. Schlömer, C. von Stechow, T. Zwickel and J.C. Minx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5].      IPCC,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6].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7].      William Nordhaus. Critical Assumptions in the Stern Review on Climate Change. Science VOL 317. 13 JULY 2007. 见http://www.econ.yale.edu/~nordhaus/homepage/nordhaus_stern_science.pdf
(本文章发表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0卷,第5期 ,第313-322页)
123456789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