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与方法学问题
AR5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内容,涉及到如下四类主要的方法学问题。
第一类是概念框架的构建。这主要是基于对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系统知识,勾画分析对象的边界,识别主要问题,形成统一理解的概念、定义和语义符号,在不同概念、问题、领域之间建立重要因果关系。在不确定性与风险构成、费用与效益和效果的定义与量度、协同效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概念和定义等实证分析领域的歧义越来越小,知识体系日臻成熟完整;但在伦理与价值判断等规范研究领域,如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公平、正义、风险框架内的损害、脆弱性与或然性的赋值等,则存在着较大的歧义和多样化的判断标准。概念构建的这些歧义直接影响了其后对相同历史排放数据的组织与解释,影响了对努力分担与国家分组的定量分析标准选择,也会对
政策和体制分析范围、维度和结构的选取造成影响。
第二类是模型模拟工具应用集成。这主要涉及大规模全球综合评估模型与其他国别或简化模型的协调;同时还涉及综合评估模型与行业、部门模型的协调。此外还涉及基于不同方法学(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构建的模型工具的协调。
第三类是评价标准与维度、分析范围的选取。这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序列数据历史区间的选取、国家分组、分析维度与指标的选取等方面,主要由第一类概念框架构建问题决定。在政策体制分析中此类方法学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系统性和清晰性。
第四类是测量核算标准与规范。比较有争议的是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统计核算中,是否可以将不确定性较小的化石能源燃烧、
水泥生产等工业过程和逸散燃烧排放与不确定性较大的森林与土地利用变化排放两类排放数据简单加和?如何理解与处理生产端和消费端排放?另外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对投资、发达国家援助资金的计量,在核算标准上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并缺乏透明度,在形成一个统一、透明、公认的核算标准、准则方面,还存在着差距。此外,尽管最近几十年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对非
市场贸易的外部性或公共财富价值计量方法与工具的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其不确定性依然对其应用推广形成实质性的制约,这主要体现在对减缓气候变化形成的气候保护效益、灾害损失计量、一些协同效益计量等方面。此外,由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费用效益分析与费用效果分析都是在长时间尺度下进行的,如前所述,贴现率选取的差异也会给费用与效益的估计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估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