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对IPCC第五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的评述
邹 骥1,2,滕 飞 3,傅 莎1
1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北京 100038; 2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 3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84
摘 要:IPCC 第五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是在世界经济、能源、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全球气候治理等战略格局经历着深刻调整、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正在进行期间完成的。本文从关于IPCC第五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的思路主线论争,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的概念体系构建,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趋势与动因,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的转型路径,支持路径转型的体制与
政策选择和减缓气候变化知识体系与
方法学发展等方面对该报告进行了评述,并从中国低碳发展战略方向与政策取向,以及在未来如何正确解读与应用该报告的科学信息和结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
引言
作为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政府间科学审评机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以下简称AR5 WG3)的工作周期跨度大体处于2010—2014年这5年。在这5年中,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上升,相应的大气中CO2浓度首次超过400 ×10-6,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气象灾害频率持高不下。这5年也正是全球经历了深刻的金融危机且主要相关经济体努力争取复苏、进入结构调整的时期。在这五年中,发达国家中欧盟继续保持温室气体排放持续缓慢下降,美国开始形成历史上最新的排放峰值;整个发展中国家CO2排放总量全球占比持续显著上升,其中中国经济、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经历迅猛增长、全球占比显著上升的变化。这,5年还是中国经济继续在世界上保持较高增长率但增速开始显著下降至7.5%左右,在历史上首次持续较长时间承受“下行压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及其之前的10多年中,伴随贸易自由化浪潮的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跨国投资、贸易、技术、信息、人员往来的流量与影响迅速上升。
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安排直接相关的是:2010年达成坎昆协议,各主要经济体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框架内,就2020年的减缓目标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额度以及技术开发与转让的机制安排等
问题达成新的协议,但各国承诺目标与实现2100年比1750年温升不超过2℃的目标要求依然存在显著差距[2]。2011年在南非德班召开的《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各缔约方形成德班决议,同意开启德班平台这一新的谈判进程,旨在加强履行公约的行动,提高努力水平,一方面提高2020年前履约的努力水平,另外一方面要求在2015年时就2020年后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形成一个在公约框架下的、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议定书、法律措施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成果[3]。在始于2012年的德班平台谈判进程中,基本的争论是:自1992年公约缔结20多年以来,世界经济、能源与排放格局的变化,是否意味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不再具有意义?不同缔约方之间的划分标准,是否应当从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附件一和非附件一国家转变为其他划分标准(如按照收入水平或按照排放大国与非排放大国划分)?作为确定引起今天全球气候变化历史责任核心依据的历史累积排放量,其国家和人口分布是否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其变化趋势如何?由此引出公约确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相关条款,在确定2020年后全球气候制度安排时是否依然适用?这一原则如何体现在各个国家“预定的国家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中去?在关于全球气候治理结构新一轮的谈判中,一个无处不在的更深层次的争论是:何谓公平?在确定全球气候责任体系中应当秉持怎样的伦理观或价值判断?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落脚点是什么?
在设计全球减缓气候变化机制时,在全球气候治理安排的谈判中长期关注全球与国别长期
减排目标的同时,如何更多体现对影响排放驱动因子的干预?这一干预可望更加务实地针对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及对其具有决定作用的能效、技术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人口管理等排放驱动因子,对减排行动直接提出战略安排、实现路线图和行动规范的指导。此外,全球未来减缓的总体技术产业战略方向、布局与低碳发展路线图是什么?相应的体制政策手段如何选择?
AR5 WG3的内容,对以上问题均有所涉及,通过对气候变化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科学、伦理学、经济学、政策科学和管理科学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集成,反映了全球范围内相关科学研究对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主要问题的最新看法,对于全球和各个国家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提供了丰富和重要的参考信息。
由于全面系统介绍第三工作组报告内容的决策者摘要和技术摘要已经另行发表,伴随本文的发表也另有他文详尽介绍报告内容,因此本文并不对报告内容做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择其重要的方面予以重点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