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发展给能源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
面临的挑战
碳
市场发展给能源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化石能源
碳排放零成本时代宣告结束。近十年以来,中国燃煤、燃油、燃气等化石能源消费增长迅速,翻了一番左右,除了资源禀赋、经济快速发展驱动等因素以外,与化石能源碳排放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和成本也有密切关系,而同时期世界范围内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等对能源行业碳排放都已经开始采取控制措施:美国目前已经不打算批准建立不带有碳捕捉的燃煤电厂,欧盟从2005年
碳交易运行之初就已经把能源工业热功率在20MW以上的排放设施强制纳入了碳管制。而国际上一些大的能源集团,如BP和Shell等,已经把碳排放的成本(每吨碳排放40美元)纳入项目的投资决策当中去了,也即如果一个项目投资收益率在考虑碳排放成本因素后仍然达到内部立项门槛方可立项,反之则放弃项目的立项,如果没有考虑碳排放成本,则项目的投资决策是不完整的,不可能提交到董事会审批。中国
碳市场的建设,将意味着今后每吨碳排放将会“有价可循”,这意味着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将不再像从前一样以“零成本”方式对待,至于成本到底多少,还有赖于市场的逐步发展和
政策收紧的趋势来决定。
第二,基于市场化的碳管控将逐步成为 “新常态”。对能源行业碳排放进行管控可以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延续过去几十年对
节能工作以行政命令为主的方式,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与地方政府行政长官或者重点企业负责人“官帽子”挂钩,力度很大,一些地方可以不惜以“拉闸限电”等方式来确保完成;第二种方式是财税手段,也即征收碳税的手段,不管企业碳排放控制的潜力和成本差异,大家都一视同仁交税,类似燃油税等;第三种方式是采用市场交易的方式,确定一个参与范围内行业的排放总量指标并把指标分解到企业,让企业通过交易的方式来配置
排放权资源。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来,第一种行政化的方式的优点是效率高,但缺点是“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导致社会总体成本也高,而第二种碳税的方式比较忽视企业的
减排成本差异,而且目前中国企业的税赋整体水平不低,如果再征收碳税,恐怕不是一个好时机;第三种碳市场的比较重视市场在配置环境资源的方面的作用,而且“胡萝卜”和“大棒”两者皆有,给企业在 “有钱出钱买指标” 和“有力出力做减排”之间有选择的机会,符合当前深化市场机制改革的方向,而且目前全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考虑或者已经开展碳市场,故市场化的碳管控方式既符合国际主流,又符合国内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必将成为未来碳排放治理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