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看乡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2022-5-3 07:50 来源: 行政管理改革

乡村环境治理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乡村被誉为文化宝库,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幅员辽阔的国土造就了多元的乡村文化,乡村环境治理要充分认识到乡村的文化价值,不能干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能削弱或破坏传统文化的载体,而是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乡村环境治理的智慧。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不少矛盾从根源上说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简单思维往往导致乡村环境治理陷入困境。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背景下,须深刻认识到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低碳理念和生态文明智慧。

与乡村环境治理及节能减排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资源循环利用文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有机循环。在传统乡村,农民生产出的所有农业产出物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粮食用来人吃,加工粮食产生的谷皮、米糠、残渣以及被今天称为“厨余垃圾”的剩菜、剩饭,均可作为家禽家畜饲料,进入循环利用体系。家禽家畜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又回到田间。但由于缺乏对传统农业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认识,人为割裂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不可分割的循环关系,导致污染加剧,凸显了乡村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系统思维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欠缺。另一方面,是农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如人粪尿历来是中国农民最便捷的有机肥来源,但是在现实乡村减排治理中,强调了人粪尿的污染属性,掩盖或忽视了所具有的资源属性。粪尿经水冲厕所后流进污水处理设施,最后生成三种物质,即污泥、黑臭水体、产生雾霾的废气。得到的这三种物质依然是污染物,需要进一步治理。问题是即使再加大处理力度,效果也无法确定。放弃它曾经做肥料的资源属性,农田被迫过度使用化肥,破坏了农田肥力和土壤生态结构,影响了农产品质量,过量施用化肥又进一步增加碳排放和污染环境,如此恶性循环,成为人与自然最突出的不和谐事件之一。乡村垃圾分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如火如荼的乡村环境整治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限制家庭养殖业,农户过去可以做饲料的类似厨余垃圾的垃圾真的变成了废物,一些地方以环境整治名义取消了小菜园和果树种植去种草皮和景观树,遏制了农民利用可以腐烂发酵垃圾制作有机肥的需求,致使乡村垃圾处理量明显增加。

传统社会中国人的耕地之所以越种越肥沃,正是得益于循环利用的农业文化传统,受益于低碳理念和循环利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乡村减排整治方向应该是不仅通过制度和技术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还要处理好低碳环保与乡村文化的关系,要促进乡村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不是单纯地热衷于用工程办法去处理本来可以利用的资源。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