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看乡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2022-5-3 07:50 来源: 行政管理改革

汲取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低碳智慧


用城市文化排斥乡村文化,用时尚文化鄙视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累价值,忽视了乡村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合理之处。实际上,乡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从村落选址、民居建造,到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无不渗透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及合理利用自然的智慧,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生态文明的模板。乡村环境治理也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如传统循环利用文化契合了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种养结合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精髓。乡村的生态智慧不仅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完美契合,所折射的均是中华民族价值标准和生态文明理念。循环利用文化还体现在就地取材、自给自足、崇尚节俭等乡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构建乡村环境治理体系与碳达峰、碳中和系统提供借鉴模式。

“就地取材”是天人合一理念在乡村建筑、产业构成和乡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蕴含着以循环利用为宗旨的节能减碳思维。其内容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满足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需要。民居建设就地取材与当地特殊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物产等诸多因素相结合,不仅造就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千姿百态的特色村落,还实现了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不产生建筑垃圾的污染。就地取材表现在手工业方面,多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日常用品或制作工艺品,实现循环利用。如农民用麦秆掐成草帽辫,用玉米包皮做成蒲墩、用高粱秸秆做成盖帘等。就地取材还形成了柳编、竹编、草编、苇编、荆条编等特色手工文化。与手工业结合的循环利用还表现在食品制作上,如农户把豆腐加工与养猪结合,形成残渣—养猪—沼气—种菜模式。此外,各种类型庭院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都以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为特征。

乡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免去了物流成本,不需要冷链运输、不需要超市设施,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乡村居民保持的勤劳节俭的传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的生活态度,所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价值标准和生态文明信念,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财富。

在乡村建设实践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垃圾分类和处理是迄今为止的世界难题,但中国传统乡村居民很擅长垃圾分类,他们清楚哪些垃圾可以腐烂,经过发酵可以成为有机肥;乡村居民也很清楚哪些“垃圾”可以“换钱”;只是将那些既不能做有机肥、也不能卖钱的垃圾,交由政府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垃圾源头减量。厕所革命也是如此。传统厕所存在脏乱臭、滋生蚊蝇、传播疾病等很多问题,但也有其独特优点,就是把人畜排泄物作为有机肥进入循环再利用系统。水冲厕所虽然是一种卫生性、舒适性和便利性都符合现代人要求的生活方式,但缺点也很明显,即把本来可以利用的资源变成了纯粹的废物,需要通过工程来处理,技术难度大、运维成本高,与乡村低碳生活理念相悖。当我们把视角从城市思维转向乡村生态视角重新审视乡村厕所革命时,就会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近些年,一些新技术着眼于把传统厕所与冲水厕所的优点结合起来,既保留了冲水厕所的卫生、便捷的优势,同时吸取了传统旱厕可以利用人粪尿做有机肥的智慧,不需要后期的污水处理设备,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应该说是乡村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在当前乡村建设中的典型运用。

乡村是一个生产、生态、生活与文化的有机体,乡村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维系乡村低碳生活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碳达峰、碳中和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乡村有潜力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者。实现乡村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必须准确地把握乡村的有机整体特性,只有在尊重农业特点和乡村规律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文化等综合措施,形成乡村环境治理的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农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低碳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作者简介】
李云燕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涵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