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等: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央行政策框架的争论和国际实践

2020-10-3 21:55 来源: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王信等

关于能否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尚存争议


有观点认为,从货币政策目标看,一是将气候和环境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会加重央行负担,央行的独立性也将受到质疑。气候政策应使用正确的工具,并由适当机构来实施。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应该鼓励或惩罚哪些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政府和议会回答的政治问题。对此,央行无法做出决定,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有观点认为,向低碳转型的首要责任在政府其他部门,若这些部门行动不足,将影响央行履行其维护价格稳定的职能。二是央行维护价格稳定的目标应优先于其他目标。《欧盟条约》明确规定,“价格稳定为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尽管《欧盟条约》赋予欧央行高度独立性和执行政策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欧央行仍需要权衡所有相关因素,在不损害货币政策主要目标的前提下,才能采取合法且有效的行动促进环境保护。有专家指出,欧盟对经济增长的定义包括可持续发展;在欧元区,央行的首要职责是维持价格稳定,其次才是支持经济增长。
从货币政策工具看,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的工具无法充分覆盖低碳转型的所有领域。一是货币政策工具有限,如果使用这些工具应对气候变化,央行可能无法实现价格稳定目标。二是货币政策使用逆周期工具,旨在短期内刺激或平抑经济活动,而气候变化是长期过程。
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效果看,一是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对此需要全球性方案,而货币政策很难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协调。曾有研究提出,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率不同的国家之间很难协调,气候问题来自外部性,外部性的根源在于市场失灵。理论上,税收和数量监管等财政政策工具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庇古税是气候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二是即使央行能够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通货膨胀风险发生后重新实现价格稳定,但其是否具有事前采取措施对冲该风险的能力存疑。三是其他政策的效果优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在解决收入、财富不平等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具有更多功能强大的工具,而货币政策可能产生副作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