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高估还是低估?

2015-12-14 18:07 来源: 《财新周刊》

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约30%的中国,其真实数据一直是全球焦点。巴黎气候大会之前中国及时调高数据,承认低估,获国际社会认可

中国碳排放,高估还是低估?

一直以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高估,一种是低估。图为201 年11月,湖南省株洲市市区的一根烟囱正在排放污染物。

举世瞩目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接近尾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同,中国的碳排放数据不再是会议焦点。

碳排放第一大国、占全球总量约30%的中国碳排放数据有多重要?六年前的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强硬地抵挡了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接受碳排放数据“可检测、可报告、可核实”(MRV)原则的压力,但中国因此被许多国家指责为哥本哈根大会失败的重要原因。而美国国会,则长期以中国数据缺乏可信度为由拒绝通过减排法案。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失败,全球196个缔约方对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寄予更大期望。但在巴黎会议开始前不到一个月的11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头版发表文章,称中国二氧化碳年排放被低估了10亿吨。

该文在全球范围内影响较大,舆论一时对中国不利。但这一次,中国轻松回应了质疑。原因是《纽约时报》得出高排放数字使用的基础数字,其实是中国官方数据——2015年2月和8月,中国官方分两次公布了一系列调整后的能源消费数字。

国际能源署(IEA)在11月20日发布的最新一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报告中就纳入了中国统计局对2011至2013年的数据修改。对比上一版中2012年85.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修正数据后,IEA将同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了3.2%至89.8亿吨。

2015年11月19日,在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前,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大方地回应了《纽约时报》的报道,称中国向气候大会提交自主贡献减排方案中,基础数据已是调整后的数据,所以该数据不会影响到中国的减排承诺。

从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196个缔约国并未对中国碳排放数据过于计较一事看,中国主动调整碳排放数据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然而,对于中国碳排放总量这个重要数据的学术争执,从前没有停止,之后也不会停止。未来国际社会显然会继续要求中国数据“可检测、可报告、可核实”。

一直以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存在两种看法。主流看法是数据被低估,另一派则认为数据被高估。双方均有不同研究得来的数据支撑。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的几个月,两派争论到达高峰。

争论有利于明辩。学者偏向认为,中国政府并没有作低或作高碳排放数值的故意,数据不准确更多是由于统计能力有限以及现有统计方法的弊端。

1234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