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蓝领”“白领”“金领”等职业不再新鲜,具有环保、低碳、循环特征的“绿领”成为新宠。其中,
碳排放管理员这一新兴职业颇受关注。
从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从碳排放管理员的职业定义不难看出,这样的“绿领”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家”,但胜似“管家”。在成都,这一职业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发展前景如何?是否有专业机构提供培训、考核等服务?记者联系了在蓉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单位,试图一一寻找答案。
关键词:工作内容
周期短则3个月长则1年
碳排放管理员早在2021年3月就被人社部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序列。2023年9月,人社部和生态环境部共同制定了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于是,该行业的人才队伍日益庞大,其中就包括中国船级社质量
认证有限公司
四川分公司机构业务部副总监武晓斌。
彼时,她已是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注册的一名温室气体
核查员,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2023年国家职业标准被制定后,我自动同级转换为了温室气体管理师,现在的工作就是帮助客户企业优化碳排放管理。”武晓斌告诉记者,公司是国内最早涉足绿色低碳领域的
第三方机构之一,致力于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发展大局,根据公司要求,会按照前期调研、数据核算、策略分析制定、审核认证对团队进行分工,而提供的个性化减排策略除了参考排放水平、主要排放源等核算结果外,还得结合行业特点,“在后续环节,还需要审核企业实施相应策略后的效果。”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可能以为温室气体管理师、碳排放管理员等只用在办公室查查数据和资料就可以。然而,这是一个兼具体力和脑力的精细活。
在武晓斌的记忆里,减排策略的“出炉”通常需要3-5个月,有时甚至会长达1年,需核查的信息包括企业生产、能耗、工艺等5大类、相关报表更是20-30份不等的体量。正是基于一次次的实战经验,她对该职业的发展有了一些思考:“建议相关机构单位在培训中能增加更多的实践案例教学,并优化职业认证流程以确保获得资质的人员真正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建立更完善的人才跟踪机制。”
“碳排放管理涉及环境科学、能源管理、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所以扎实学好基础知识是首要条件。”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年“绿领”,武晓斌分享了经验,表示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关注行业动态和
政策变化等,并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希望年轻一代在绿色低碳赛道上跑出新的‘加速度’。”
关键词:现状与前景
我省已开考3个项目
证书有全国统一编号
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核查员、碳排放交易员、民航碳排放管理员、碳排放咨询员……根据人社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记者发现,碳排放管理员并非一个工种,而是涵盖了监测、核算、交易等多领域的多个工种,并且设置了相应的不同等级。
“碳排放管理员作为新兴的绿色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市场需求和广阔发展前景,这在四川、成都同样如此。”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以下简称“四川环交所”)常务副总裁蒋洁萍表示,随着中国
碳市场加速扩容,覆盖行业从发电延伸至
钢铁、
水泥、铝冶炼等八大高耗能领域,强制控排企业数量从2200家增至3700家以上,多重因素驱动带来“双碳”人才需求增加,“这个新职业的发展,将对成都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提升城市绿色竞争力等方面带来积极作用。”
要更好地满足这一人才需求,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人才的培养、规范的考核等是关键。
据悉,2023年,在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支持指导下,四川环交所率先在全国开发了“碳排放交易、
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碳排放核查、碳资产评估、碳排放审计”双碳领域6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目前,我省已开考“碳排放交易、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3个项目,并纳入省直统考目录,考试合格人员由省人社厅颁发由人社部监制、有全国统一编号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为助力政府部门、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人员学习掌握碳排放政策
法规、技术标准、核算指南及报告编制等知识,我们还从去年开始举办‘碳排放核算’岗位职业能力培训。”蒋洁萍介绍,该培训涉及了
碳交易市场发展与机遇、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数据质量、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要求与案例和模拟操作实践等几大板块,目前举办了10余期,初步估算,累计300人次左右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