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同时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空间。2023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约占全国13.5%的面积承载了全国45%的人口和54%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巨大潜力和重要意义。
走人海和谐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走人海和谐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道路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子孙后代长远福祉。“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是习近平总书记饱含人民情怀的殷切嘱托。传统依赖高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式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如近海过度捕捞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衰退。如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对优美海洋生态环境和优质海洋生态产品的期望越发强烈,对海洋生态环境
问题的容忍度越发降低,更加迫切需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资源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之中,遵循海洋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避免竭泽而渔、以海为壑,才能从源头上控制海洋污染物排放,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亲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人海和谐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道路是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要求。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然而,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仍面临对国家经略海洋的认识不够,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环境压力较大,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加快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步伐,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将进一步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多环境容量。同时也将带动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海洋产业集群,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
走人海和谐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道路是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共谋全球海洋繁荣的必然选择。“强于天下者必胜于海,衰于天下者必弱于海”。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联合国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和沿海资源及产业的
市场估值每年达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5%。世界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海洋经济的繁盛,在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亟待构建全球海洋治理新秩序,以减轻人类对海洋造成的压力,推进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可持续性地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合作型经济,积极践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将有利于推进海洋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技术输出和国际高精尖技术引进,拓宽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发展空间。同时有助于建立完善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平台和机制,拓展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在人海和谐理念下推动实现海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始终坚持高要求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我国一以贯之关注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有中央号令,又有地方部署,还有民众期盼。要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将“海洋”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从系统性、整体性角度全面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深刻把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加强海洋生态文明与其他各相关领域的贯通研究。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强化运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的关键手段,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守住海洋生态安全边界。
始终坚持高标准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当前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性调整压力依然较大,海洋新质生产力潜能远未充分发挥。要持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动渔业、
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挖掘产业新业态,重点培育海洋新兴战略产业。要基于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结合海洋领域产业发展前沿动态和竞争格局,因地制宜打造契合地方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征的特色产业体系。要以打造零碳生态海湾、零碳生态海岛、
碳中和旅游示范岛等为抓手,着力在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绿色交通、生态
碳汇、居民生活等方面全面推动绿色转型。此外,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加大对海洋低碳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联合培养高端海洋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促进海洋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高效益方向转型升级。
始终坚持高水平构建体制机制和
政策体系。实现海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更高水平的治理体系。要坚持陆海统筹,在规划布局、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全面推进陆海管理工作,推动社会治理格局向生态文明共建范式转变。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夯实政府主体责任,深入挖掘以市场机制配置海洋生态资源的相关实践,积极探索金融机构参与蓝色经济、海洋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创新模式,有效发挥政府、资本市场在环境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主导和桥梁作用。要全面优化政策制度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加强立法供给,充分发挥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着力补齐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短板和制度需求,打通“碧海银滩”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制度体系通道。
始终坚持高水准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海洋问题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其在资源分配、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灾害防控等方面的共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协作应对。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海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从有利于人类长远发展进步的角度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海洋规则制定,提出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海洋治理理念和方案,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海洋经济秩序,助力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发展完善。要深度拓展海洋经济领域国际合作,通过合作共建海洋产业园区、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等方式,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研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支持以科技创新和环境友好的方式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并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等重要议题创新给出中国治理模式与方案,为推动全球海洋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