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尚未正式推出全国性的产品
碳足迹认证制度,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刚开始进行初步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经过3年试点后,将会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目前,需要开展碳足迹核查/认证的企业大概有如下几类:
一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尤其是面向欧盟、北美等“碳壁垒”
市场的企业。例如,电子产品、汽车、光伏组件等制造业企业需通过ISO 14067认证,以应对欧盟新电池法案等
政策。这类企业若无法提供碳足迹数据,可能被排除在国际供应链之外。
二是供应链上游企业。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如苹果、特斯拉等)为构建绿色供应链,要求供应商披露产品碳足迹。中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生产企业(如
钢铁、
化工、电池材料)需通过核查/认证满足采购门槛。
三是包括能源、
建材、
交通运输等在内的高
碳排放行业企业。这类企业通过ISO 14067量化碳排放,可优化生产工艺(如轻量化设计、清洁能源替代),降低环境成本,同时为参与
碳交易或绿色金融奠定基础。
四是国内政策重点覆盖的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企业。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鼓励光伏企业依据ISO 14067开展认证,地方政策也鼓励重点企业完成碳足迹核算与认证。
五是消费品企业。终端消费品企业(如家电、食品、服装)通过核查/认证可提升品牌绿色形象,满足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例如,同类产品中,碳足迹较低的电冰箱更易获得市场认可。
现阶段,我国正在构建产品碳足迹的整个管理体系,包括核算标准、碳足迹因子数据库、认证制度、应用场景等,而应用场景涵盖政府采购、线上线下消费、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金融、地方政策制定等方面,涉及社会各经济领域。产品碳足迹被视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践行国家政策的重要指标或者抓手。
ISO 14067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科学、规范和可比较的方法来量化和报告产品碳足迹。通过核查/认证,企业可以准确了解自身产品的环境影响,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核查/认证也有助于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