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2012年多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时任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承诺中国政府愿就中国2020年加入全球强制减排体系参加谈判;2014年APEC峰会上,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要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国内外应对气候的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了国内碳市场的稳步、健康而又快速的发展。
2011年,国家发改委根据各地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确定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
碳交易试点省市。自2013年以来,七个试点省市碳交易陆续启动。2014年年中,京津沪粤深等五个省市顺利完成了首年履约。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碳
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
碳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为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下了框架性的基础。试点期间,各试点地区建立了各自的交易平台,这些交易平台能够集中地反映该试点地区碳交易体系建设水平,因此其表现成为评估一个试点区域碳市场成功与否的最关键指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虽然提出要“确定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并对其业务实施监督”,但并未涉及确定的方法和要求等。谁将会成为全国性碳交易平台?这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由此演变出一场场各交易平台心照不宣、暗自角力的争夺战。
本文前提是国家发改委并不强制性指定1-2家交易平台,也不会再增加新的交易平台,而允许现存的七家交易平台通过市场化竞争胜出(该前提有很大的可能性,笔者在后文给出了具体的分析)。本文脱离于现代经济学中的企业竞争理论,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胜出的核心要素,采用对比的方式促使七家交易平台反思各自的竞争措施是否得法。在碳试点的最后一年,笔者不揣谫陋,试图使用一种别样的方式以飨依然奋斗在中国碳市场的各方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