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
(五)总体布局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范围:英山县、浠水县、罗田县、麻城市、红安县、孝昌县、孝南区、大悟县、广水市、曾都区、随县等11个县市区。(2)建设重点: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大别山生态屏障。限制陡坡垦殖,加强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加强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林特产品为主的特色生态林业,促进林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充分利用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
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1)范围: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郧西县、郧县、神农架林区、远安县、当阳市、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等14个县市区。(2)建设重点: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建设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物种保护体系,维持和改善物种栖息地生态环境。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湿地保护,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和森林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规模较大、
市场相对稳定的林特产、中药材等特色林产品基地,形成强带动力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形成以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科考、科研基地。
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范围:包括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鹤峰县、建始县、长阳县和五峰县等9个县市。(2)建设重点: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森林生态保护为主要任务,禁止滥捕滥采野生动植物,保持和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维护种群平衡,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着力培育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旅游。
幕阜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1)范围:咸安区、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阳新县5个县区。(2)建设重点:以水源涵养为主要任务,积极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发展楠竹、油茶等特色林产品。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带生态功能区。(1)范围: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宜都市、枝江市、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蔡甸区、汉南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江夏区、黄州区、团风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梁子湖区、华容区、鄂城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铁山区、下陆区、大冶市、嘉鱼县、赤壁市39个县市区。
建设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特色优质板块基地建设。重点围绕木本油料、果茶、药材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林产品板块基地。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以三峡风光、三国文化为背景,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旅游。
汉江流域水土保持带生态功能区。(1)范围:老河口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东宝区、掇刀区、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县11个县市区。(2)建设重点:以为粮食生产提供生态屏障,为汉江中游提供生态防护,防风固沙,减轻自然灾害为建设重点,加强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积极营造汉江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同时,大力发展杨树、湿地松、马尾松等工业原料林和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江汉平原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区。(1)范围:荆州市的所有县市区以及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云梦县、应城市、汉川市、安陆市。(2)建设重点:以为粮棉油生产提供生态防护,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建设重点,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大力发展杨树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杨树木材加工,大力保护湿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