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利必有弊,利害两相连。新能源在迎来大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投资潜在过热、消纳能力不足、储能商业化应用滞后等五大风险挑战,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应对。
一是警惕行业投资过热和盲目扩张风险。目前各路军马纷纷加码或切入新能源赛道,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的发展规划,呈现出“运动式”减碳、跑马圈地式抢占资源等状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7月仅光伏项目投资签约规模近200吉瓦,投资金额达6600亿元。要高度警惕和有效避免因行业过热、一哄而上带来的投资失序风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产能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是资源与环境约束
难题有待加快破解。风电、光伏项目开发普遍存在占地面积较大,需要配套相应的土地、林地资源,对生态环境会带来不利影响。面对激增的风电、光伏发展目标与潜在需求,我国面临着巨大的项目建设用地供应缺口以及生态红线硬约束,这一现实矛盾如不解决,将极大制约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
三是消纳
问题仍需重点关注解决。“十四五”时期,我国清洁能源基地项目开发仍会集中在“三北”、西南地区,而这些地区经济水平欠发达、用电负荷较低,本地消纳能力有限,新能源
电力过剩风险会随着装机攀升相应凸显。在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目标下,新能源电力大范围消纳问题仍不容小觑,消纳形势依然充满严峻挑战。
四是规模化开发的经济性面临考验。受平价上网、建设成本、消纳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特别是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普涨影响,光伏组件、主设备等价格呈上涨趋势,不少一体化项目投资经济性面临着较大压力,对项目投资收益的影响不容低估。
五是储能技术仍是新能源发展主要瓶颈。目前,除抽水蓄能之外,我国其他储能技术仍以示范应用为主,技术性能有待成熟、建设成本相对偏高、安全性还需提升,整体仍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快储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步伐,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对支撑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并网,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