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全面转换
电动汽车因为没有排气管,所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电动汽车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是零。事实上,根据欧洲车企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目前生产一辆电动汽车并不比生产一辆燃油车的碳排放要少,反而是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生产一辆燃油乘用车其产生的碳排放是9.2吨二氧化碳当量,而生产一辆三元动力电池乘用车其产生的碳排放为14.6吨,磷酸铁锂电池乘用车则达14.7吨。也就是说,就生产阶段而言,目前的电动汽车并不低碳。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电动汽车整个产业链中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将占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到204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左右。
那么,被冠以“新能源”称号的电动汽车,为何又诡吊地表现出“反低碳”的表征?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当下的全球能源结构中,碳基化石能源还占有较大比重。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就曾提到,在日本
电力供应中,火力发电占到77%,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占比只有23%。
而日本的这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还相当普遍。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分析看来,考虑到电动车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如果使用的能源大部分仍然来自于化石能源发电,那么,电动车对减碳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非常有限。”
因此,只有在电力来源完全清洁的情况下,即完全实现绿色发电,才有可能真正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是在电动汽车生产环节,包括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在内的整个汽车产业链,还要在运营、物流等各个环节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路线和具体措施,以实现全面的碳排净零目标。
事实上,许多企业早已采取了行动。比如,沃尔沃就要求2025年所有一级供应商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的“绿电”;今年3月,宝马集团宣布在丁格芬和慕尼黑的工厂将100%使用当地的绿色水电,用于新型电动BMWiX和BMWi4的生产,力争到2050年达成全价值链气候中和;保时捷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价值链的
碳中和;奔驰计划到2039年确保其乘用车在整个价值链中实现碳中和。
在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电池环节无疑是减碳“重镇”。根据孙逢春院士的研究数据,生产动力电池的碳排放,占比大约是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过程的19%-20%。T&E数据也显示,仅电池生产部分的碳排放范围就在61~106 kg CO/kWh,极端情况下,最高可以占据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60%以上。
因此,在动力电池制造环节实现低碳生产,对整个汽车产业链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目前,全球不少具有前瞻视野的电池供应商,比如Tier1的宁德时代、LG新能源等都已经开始了脱碳行动。绿色能源全面转换,就是LG新能源审时度势提出的实现碳中和的三大战略之一。目前,LG新能源已经在波兰和美国的工厂100%使用了绿电,在中国与韩国将于2030年完成100%绿电的使用。
LG新能源最新的减碳行动是,去年12月,其位于中国
江苏的正极材料工厂与当地风能太阳能发电企业签署了供应140GWh的购电协议,自2021年起该工厂将仅使用可再生能源;2021年,LG新能源计划通过购电协议推进
浙江衢州前驱体工厂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
据了解,作为全球领先的电池供应商, LG新能源积极履行RE100(可再生能源100%)和EV100倡议,其脱碳行动不仅限于电池生产环节,该公司计划到2030年将全球所有营运部门使用的电力转换为可再生能源绿电,这一承诺将比RE100倡议(2050年)提前20年完成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的增长将对电网造成负担。由于可再生能源固有的间歇性,这就需要有效的分时储能技术。在数字技术和储能系统的帮助下,以大规模分布式智能电网满足时变用电需求,将是能源绿色转型最优方案。因此,LG新能源将致力通过多样化的储能解决方案,助力智能分布式电网的建设,为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