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Tier1动力电池企业“碳中和”战略路径

2021-10-12 10:19 来源: 电池中国网

在全球化时代,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碳中和日益成为关乎人类整体命运的大课题。

数据显示,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已经向地球累积排放超过1.5万亿吨二氧化碳。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累积,全球气温也不断升高,在过去的100多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0.8℃。如若放任温升,2050年后全球粮食会因旱产量持续下降,将直接影响人类的饱腹和生存。

当然,二氧化碳排放过量的危害远不止粮食减产。为应对气候危机,全球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截至目前,已经有约占全球经济总量70%的130个国家,相继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达成路线。这其中,欧盟今年6月通过的《欧洲气候法案》,将碳中和的目标设定于2050年。今年4月,中国政府则重申了“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在这场碳中和浪潮中,作为全球温室气体重要来源的汽车领域成为全球聚焦的主战场。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达42%,交通运输业占比达24.6%。因此,要实现交通领域的碳中和,就必须要限制燃烧化石燃料的燃油汽车。

目前,包括大众、戴姆勒、宝马、通用在内的全球主流车企都发布了雄心勃勃的电动化战略。其中,大众集团宣布到2030年其电动汽车产量在新车中的占比将超过50%,规划6座产能达到240GWh的电池生产基地来实现产业链闭环供应;通用汽车宣布在2035年实现完全电动化;戴姆勒宣布在原战略的基础上上调2030年纯电动汽车渗透率目标至100%……未来,电动汽车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在2030年达到30%以上的渗透率。

全球车企发起碳中和竞赛,预示着未来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呈几何式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仅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到2030年就需要大约6.6TWh,到2050年需要14TWh。这意味着在未来10年,电池产能将增加25倍。

然而,要达成交通领域碳中和目标,远非仅仅生产更多的动力电池、制造更多的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这样简单。

1234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