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污染行动计划”面临的挑战
欧盟在气候、环境治理等方面所作做的投资、行动及决策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出新的空间,但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依然要处理好一些现实
问题。
欧盟内部的阻力难消。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欧盟连续出台多项气候、环保治理新举措,凸显了其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的决心和雄心,但欧盟内部各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如何保证所有成员国特别是中东欧国家的步调一致,是实施“零污染行动计划”的首要挑战。“零污染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得高污染、高能耗等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升级压力较大。近年来,欧盟经济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中东欧国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因此,该计划从酝酿开始,就遭到了中东欧国家的反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域内从事矿业、传统汽车等行业的就业者约有1 100万人,其中煤炭行业的从业者约25万人,主要分布在波兰、希腊、德国等国家。特别是波兰,“零污染行动计划”带来的挑战更为突出。波兰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达76.5%。除了波兰之外,希腊、捷克、保加利亚等国家,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较大。欧盟“零污染行动计划”一旦正式实施,这些国家面临的能源转型压力要超过欧盟其他成员国。
从法律的角度看,欧盟是一个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委员会所出台的
政策及法令在域内各国具有法律效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欧盟出台的政策会有所保留。如统一货币和对内取消国界申根区,至今也无法在整个欧盟推行。在“零污染行动计划”出台后,中东欧国家如果不参与,那么其他成员国就有可能会效仿,这无疑不利于零污染目标的达成。在民粹主义抬头、欧盟整体实力下降的情况下,不同成员国之间因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差异,在环境利益方面的诉求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西欧、北欧等地区在应对环境及气候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而加入欧盟时间不长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中东欧国家,它们更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议题,对气候、环境等议题参与积极性不高。
资金缺口大。欧盟的财政收入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关税收入;各国按国民收入上缴的资金、增值税提成、其他收入。2019年,欧盟财政总收入为1 587.94亿欧元,其中主要部分是来自各国上缴的资金。而在财政支出中,大部分的收入被用于改善落后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为各国的农牧业、渔业等提供补贴。因此,各成员国向欧盟缴纳的资金和从欧盟处获得的资金存在一定的失衡。目前,对欧盟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国家依然是德法意等西欧国家,而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和葡萄牙、希腊等南欧国家则是受益国。实施“零污染行动计划”所需的资金和欧盟提供的预算之间存在差距,一般是由各成员国来补足。实施这一计划所要求的技术转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如新技术的推广、老旧设施的改造等。在实现零污染目标过程中,不仅需要
电力交通等部门大幅度减少污染,而土壤污染修复、水资源污染修复同样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对部分公共财政收入不佳的国家而言,难以从公共财政中来弥补欧盟预算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尽管实现零污染目标,对各国民众均能够带来切实的好处,但是对长期以来承担大额净财务贡献国家的纳税人而言,在当下经济困难时期,难免会对欧盟收入开支的分摊方式产生质疑。英国选民为何会支持英国退出欧盟,主要原因就是英国一直是欧盟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但从欧盟处获得的利益过少。BBC的统计显示,英国脱欧后,欧盟每年少了近77亿欧元的收入。留下如此巨大的缺口,肯定需要其他国家共同出资来分担。当下,对欧盟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德法意三国,尚未对“零污染行动计划”正式表态,资金问题或许成为影响该计划实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