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是全球缓解气候变化和增强碳封存的长期策略,但此前因修复观测时间尺度较短,难以揭示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长期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 “退耕还湿” 自然恢复湿地 12 年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连续监测数据及长时序遥感影像,解析了植被变化对盐沼湿地年际
碳汇强度的影响机制。
研究将环境因子分为植被因子和气候因子,评估二者对修复湿地碳通量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二者共同决定生态系统的 CO₂净交换量(NEE)。随时间尺度延长,气候因子是 NEE 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植被对 NEE 变异的解释能力逐渐增强。该研究揭示了二者对 NEE 的协同调控机制,凸显了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农业与森林气象学》,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