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回顾与展望

2020-12-16 08:21 来源: 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 |作者: 李俊峰 李广

工业化萌芽阶段(1861—1949年)的能源、环境和气候问题


如果说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人类开始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阶段,那么到今天为止,已经经历了25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工业化萌芽的第一个高潮,应该从1860年的洋务运动开始算起。洋务运动可以称作中国的工业化萌芽,不仅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的先河,也为中国的工业化积累了经验和人才,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即使是工业化萌芽阶段,也需要能源的支撑。1871年开平煤矿建成投产;1882年7月26日上海电光公司所属的乍浦路电灯厂开始发电,点亮了上海外滩第一盏路灯,这些都是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萌芽。同期,中国的铁路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京张铁路、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等也都在清朝的后期建成通车,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对能源运输,特别是煤炭运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工业化萌芽的第二个高潮出现在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全国虽然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但各地军阀利用军事割据实现了经济独立,都在努力兴办工业、开发矿山、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广东、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山西和东北三省都形成了一批自成体系的工业基础,国民政府实际控制的苏浙沪地区也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摇篮。时至今日,苏浙沪地区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心。在此期间建成且至今还有强大生命力的还有湘潭电机、抚顺露天煤矿、延长油田、玉门油田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工业受到了极大摧残,但是并没有中断。当时的国民政府实施了工业转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在沿海地区已经初具规模的工业设施部分搬迁至西南大后方。抗日根据地也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支持了全面抗战。不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时代的工业化进程,都因国内动乱和外强入侵的严重干扰,一直没有形成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工业体系。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仍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家,工业只是这个国家的点缀。根据1952年我国发布的一份统计资料分析,当时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高达82%,工业的比重还不到5%。当时中国煤炭消费量还不到3000万吨,石油生产量只有20多万吨,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仅为36千克标煤。发电量只有42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只有7千瓦时,不及当时世界平均水平的1%。当时的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形成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