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四五”发展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将重点转向分布式发展、包容式发展,同时更加注重清洁化,大力发展新能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未设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基于自然资本、居民健康等指标的经济增长。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如何让经济恢复发展方案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我国能源转型如何面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国际原油价格的走低的双重压力?
邹骥
邹骥认为,经过这场疫情,人们应重新思考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给人带来福利的财富,思考与新的发展阶段相对应的社会财富新构成。政府也应考虑重新平衡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组合。“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要特别增加对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邹骥表示。
“‘十四五’是关键的五年,要加速创造一个自然资本产权界定与交易的机制,带动我国资产结构的变化。”邹骥表示,当前油价的波动和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都不会改变我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长期走势。他表示,要建立长期的环境资源产权交易
市场,将居民安全、健康及环境舒适的外部效益内化成为居民、企业的内在环境产权收益,使得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能够获得有竞争力的收益,从而开辟新的投资机会、实现新的财富形式、满足人民新的需求,使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增长动能替代。
邹骥是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发改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2000-2009年及2012-2015年,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了联合国气候谈判,特别是深度进行了有关《巴黎协定》的谈判,经历了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