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薛涛:追问垃圾分类产业的千亿商机

2019-8-12 22:53 来源: 环保创业邦 |作者: 雷英杰

厨余垃圾将成为行业下一个增长点


环境经济:一项政策的出台,势必会对相关产业产生影响。随着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到来,您觉得未来哪个细分领域将会有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薛涛:从顶层逻辑来思考,我们将固体废物按照其来源不同,划分为工业源和农村源两类,它们分别处于工业区、城市区和农业区三个区域。其中,城市区固体废物种类最为繁杂,不同类别固废的处置路径差异较大,是当前我国垃圾分类的主阵地。在城市区,来自农业源的厨余垃圾作为生活垃圾中占比最大、对资源化影响最高、民众参与相关度最高的部分,将成为垃圾分类的核心要素,由此成为相关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厨余垃圾处理行业与居民垃圾分类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行缓慢,效果不明显,主要受制于前端垃圾分类工作的不畅,厨余垃圾一直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置。

《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7年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94.4万吨。按照厨余垃圾占比40%计算,大、中城市厨余垃圾总产生量可达8000多万吨。

根据我们对多个垃圾分类先进城市的实地调研结果,垃圾分类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小区实际可分出的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10%~20%左右,考虑到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受到垃圾分类水平的整体制约及调研城市分类水平位列全国上游等综合因素,预计全国每年可分出的厨余垃圾总量约2000~3000万吨,这一数字还会随着垃圾分类的进一步推广而逐步攀升。

目前,厨余垃圾处理市场主要由收运、处理两个环节组成。收运市场的价格与地区相关性较大,平均收运价格120~180元/吨,而处理市场则分为大规模处理和分布式就地处理两大类。从项目数量来看,后者明显居多,多为非居民单位、强制分类的机关单位、学校等地区采购;前者数量相对较少,目前大多项目仍处于建设阶段,国内成功运营的项目不多,参与者主要得益于前几年餐厨垃圾市场的培养,而处理环节的平均中标价为187元/吨。

随着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到来,厨余垃圾的巨大产量和市场空间将逐步释放,潜在市场容量在440~453亿元左右,收运体系将有望进一步完善;而基于垃圾分类的基本逻辑,厨余垃圾一定是走非焚烧的后端处置路线,伴随着垃圾分类的持续深化落实,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置将逐渐被市场所识别。其中,垃圾分类立法先行、政策基础良好的长江经济带尤其是下游地区,将占据需求优势而夺得行业发展的先机。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