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薛涛:追问垃圾分类产业的千亿商机

2019-8-12 22:53 来源: 环保创业邦 |作者: 雷英杰

垃圾分类产业链前、中、后端的商机



环境经济:正如您所说,当前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在于垃圾分类的前端,即要解决公众参与的问题。而不少创投企业把垃圾分类前端视为商机,进而衍生出垃圾分类上门服务等新业态。对此,您怎么看?

薛涛:关于这点,有关主管部门曾在相关场合明确要求过:“各地不要再搞智能分类桶和积分兑换的花架子,垃圾分类工作重点是基层发动与体系建设,绝不是市场化,企业参与不能代替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绝不能以市场主体替代基层组织,居民分类行为的养成不是花钱能买来的。”

不能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必须充分调动民众参与,必须坚持干湿分离,这是我们观察到的各级政府在这几年的垃圾分类推进摸索中形成的几条基本共识。

环境经济:作为垃圾分类产业链的中端环卫企业和末端垃圾焚烧企业,他们该如何布局?

薛涛:目前来看,垃圾分类对于环卫行业市场化产业化方面的影响,还不是主要矛盾。因为相对于垃圾焚烧行业战国七雄鼎立的局面,环卫行业尚处于春秋初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环卫企业有5000多家,但初步形成规模的环卫企业仅有一两百家。并且,首年服务金额在两百万元以下的环卫企业占大多数,约有3000多家,而首年服务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环卫企业仅有127家。

通过对各行业前十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对比分析发现,环卫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前十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6%,未来很多小规模、市场竞争力弱的环卫企业将会被大量挤出或并购。而生活垃圾焚烧行业虽然发展相对较晚,但受益于特许经营BOT的市场化模式,该行业集中度较高。据统计,生活垃圾焚烧行业前十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为55%,前22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超过90%。

不难看出,环卫的产业化和集约化还处于早期,因此很难说垃圾分类对此过程和商业模式会有重大的影响。但是,环卫对湿垃圾的单独收集和转运却是决定前端居民参与分类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当然,这样单独的收转运系统也带来了环卫服务内容的扩大以及包括环卫装备在内的发展机会,而后者则直接会促进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

环境经济:有垃圾焚烧企业表示,垃圾分类后企业可能面临“不够烧”的困境,您怎么看?

薛涛: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对生活垃圾焚烧企业来说,垃圾分类产生的减量化效应,带来的只是垃圾焚烧量增速的放缓,而且这种放缓进度也许还会被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垃圾增量所抵消。短期来看,即便垃圾焚烧量是少了,但垃圾干湿分离后燃烧效率提高了,运营成本也会相应降下来。长期来看,并不会出现垃圾焚烧发电量降低的情形。不过,垃圾分类后,垃圾成分的逐步变化对焚烧技术更新升级的要求不可避免。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