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面临的障碍
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对银行绿色化、债券
市场绿色化和机构投资者绿色化等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专家估计,目前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其他绿色投资)占全球金融活动的比重还非常低,例如,根据一些国家对绿色信贷的本地定义,只有5%~10%的贷款余额是绿色贷款;全球只有不到1%的债券是贴标的绿色债券。考虑到绿色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全球每年需投入几万亿美元,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关键是要识别和克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分析了绿色金融面临的五大障碍,包括:外部性、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绿色定义缺失和缺乏分析能力。
(1) 外部性。
绿色金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内化环境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可以是绿色项目带来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也可以是污染项目带来环境损害的负外部性。内化环境外部性的困难会导致“绿色”投资不足和“棕色”投资过度。
(2) 期限错配。
在不少国家,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许多长期基础设施项目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银行由于需要避免过度期限错配,因此难以提供足够的长期贷款。在全球几个主要市场,银行的平均贷款期限只有两年左右。这就导致了长期资金供给不足,使得长期项目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
问题。在绿色项目中,许多是长期项目,包括污水和固废处理、清洁能源、清洁
交通(如地铁和轻轨)等,因此也面临着期限错配所导致的融资约束。
在某些情况下,同一部门下的绿色项目比非绿色的传统项目往往更加依赖长期融资,因此期限错配的问题愈加严重。比如,建设一栋
节能建筑的前期成本高于普通建筑;与火电站相比,建设太阳能或风能电站的前期资本支出占比更高。对于火电站,项目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购买能源的开支,短期融资即可满足需求;而对于可持续性建筑、风能或太阳能项目,情况则不同。
金融部门创新可以帮助缓解由于期限错配带来的问题。这些方法包括发行绿色债券、通过设立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收益信托(YieldCo)进行融资,以及用未来绿色项目收入作为抵押取得贷款等。
(3) 绿色定义的缺失。
如果缺乏对绿色金融活动和产品的清晰定义,投资者、企业和银行就难以识别绿色投资的机会或标的。此外,缺少绿色定义还可能阻碍环境风险管理、企业沟通和
政策设计。因此对绿色金融和产品的适当定义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前提条件之一。由于各国的国情和政策重点不同,目前难以达成对绿色金融活动的统一的定义。但是,若定义太多,比如每家金融机构推出一个自己的定义,交易对手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也会大大增加绿色投资的交易成本。
在中国、孟加拉国和巴西,已经在国家层面上推出了对绿色信贷的定义和指标;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也分别推出了对绿色债券的“国际定义”和“中国定义”。但是不少国家还没有采纳任何一种对绿色金融或对主要绿色资产类别的定义。
(4) 信息不对称。
许多投资者对投资绿色项目和资产有兴趣,但由于企业没有公布环境信息,从而增加了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搜索成本”,因此降低了绿色投资的吸引力。此外,即使可以获取企业或项目层面的环境信息,若没有持续的、可以信赖的绿色资产“贴标”,也会构成绿色投资发展的障碍。在一些国家,由于不同政府部门的数据管理较为分散,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全球超过二十家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要求,若干国家或证券交易所已经开始强制要求上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
此外,还有一类重要的信息不对称,如投资者不完全掌握绿色科技是否在商业上可行的信息,以及绿色投资政策的不确定性。这类问题导致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科技等领域存在强烈的避险意识。
(5) 缺乏对环境风险的分析能力。
金融机构对于环境因素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包括对机构投资者所持有资产的估值风险和对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已经开始关注,但其理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由于分析能力不足,无法识别和量化环境因素可能产生的信用和市场风险,因而低估“棕色”资产的风险,同时高估绿色投资的风险。结果,污染性和温室气体排放较多的项目仍然获得了过多的投资,而绿色项目则面临投资不足的问题。对环境风险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应对风险,更有效地将环境外部性进行内部化,进而有利于动员私人资本加大绿色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