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发展多年,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
政策指引和评价体系。未来几年,中国将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有关绿色金融的内容为基础,努力构建更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起草促进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以下讨论“十三五”期间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若干主要领域和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
(1)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政府可以有多种方式来推动、组建绿色产业基金,比如以一般合伙人(GP)、有限合伙人(LP)的形式,有些可以搞成地区性的绿色基金,有些可以搞成行业性的绿色基金。未来,有必要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各种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环境改善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中国还将鼓励有外资参与的中外合资绿色发展基金。
(2)用财政贴息支持发展绿色信贷。要健全财政对绿色贷款的贴息机制,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是扩大财政贴息资金规模。第二,适当提高财政贴息率,取消3%的贴息上限限制。第三,试点由财政部门委托有较好绿色信贷业务表现的商业银行来管理绿色贷款贴息的制度。中央银行再贷款也可能成为另一个支持绿色投资的政策工具。
(3)建立绿色担保机制。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正在规划成立专业性的绿色贷款担保机构,也有些地区正在考虑由省、市、县多级出资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分担部分绿色项目的风险损失,来支持绿色担保机构的运作。
(4)发展绿色债券
市场。业界估计,中国未来几年绿色债券的年均融资量可以达到约3000亿元人民币。未来,发展绿色债券市场的重点在于逐步统一国内对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规范
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绿债的
认证质量,鼓励认证机构在债券发行后持续监督资金流向,并估算绿色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同时,要加强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合作,为国际投资者投资与中国绿色债券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要进一步探索各种有助于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的激励机制。
(5)发展绿色股票指数。为加快中国绿色指数的开发和运用,建议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和方法(如
碳足迹和自然资本负债等计算方法),推进绿色指数发展创新;要推动机构和零售投资者开展绿色指数的投资;鼓励资产管理机构开发更有针对性、更加多样化的绿色可持续投资产品。
(6)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强制性的绿色保险制度。未来应该用立法的形式,在环境高风险行业中(比如采矿、冶炼、皮革、危险品
运输和仓储等行业)建立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7)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未来,需要通过修订相关法律和规定,逐步建立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分阶段走的办法:在第一阶段,对环境高风险行业的企业和发行绿色债券企业采取强制性披露要求,对其他企业采用“不披露就解释”的半强制要求。在第二阶段(如三年之后),将强制性披露要求推广到全部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
(8)发展
碳交易和
碳金融。去年,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
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并宣布在2017年启动运行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这将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向低碳、绿色转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力。
(9)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在绿色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下,银行开展环境压力测试有潜力成为推动未来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