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价争议不断 严苛的配额制度成市场命门

2016-8-12 14:17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碳价偏低等问题折射碳交易市场“软肋”


谈到现行的碳定价机制,胡敏十分肯定地表示,既然我国已经决定在7个试点省市的基础上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可以预期的是,碳交易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碳定价政策。据悉,在2015年上半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里,原来包括在其中的碳税没有出现。

然而,碳交易的现实情况并不是那么平顺。2013年至2014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7个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先后启动,3年多来,交易不连续、碳价波动大等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在各个试点出现,且不同试点之间的碳价差异巨大,难以真实反映减排成本。

据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深圳碳市的起始价位是每吨30元左右,后来一度飙升至130多元,目前又在30至50元间徘徊;广东碳价从60元的开盘价下降到目前的10元左右;而上海碳价最近一度跌到每吨5元左右。重庆碳市目前则成了零交易。

“碳是一种资产,碳的定价应该反映这个地区的减排成本,碳价太低总体减排成本难以有效反映出来。”胡敏说。虽然业内对我国的减排成本尚未有明确的计算结果,各种研究数据从每吨20元至上百元不等,但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的碳价相对偏低,仍未完全实现碳交易的初衷。

对此,姜克隽认为,对于我国来说碳交易在一定时间段之内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价格偏低等问题,当务之急是更加严格的实施碳交易,尽早进入配额拍卖阶段(和欧盟第三阶段一样),这样才能完全起到碳定价政策的作用。

另外,姜克隽直言不讳地指出,碳交易机制运行成本高,产生大量的测量以及核查成本。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