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2017年全面启动,那么到时成熟的碳定价机制是否会成形?
碳定价的两种体现方式是碳税和
碳交易,尽管我国
政策目前主推碳交易体系,但是主张“碳税”政策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有关碳交易还是碳税成效明显的理论博弈始终存在。而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推行过程当中,依然面临着核查成本过高、配额制不成熟、碳价偏低等
问题。“要制定严格的总量控制目标,如果碳价过低,就用更严更低的配额制来调节。”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采访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至于未来我国乃至全球的成熟碳定价机制何时会成形,能源基金会(中国)低碳发展项目主任胡敏对国内碳定价机制最乐观的预期是2017年年底:“当然这是最快的预期,实际情况可能要曲折一些,毕竟全面启动之后还需要时间让市场稳定下来。至于全球碳定价机制,短期内实现不了,但是区域间的跨境碳交易市场则有望在诸多地区得以实践。”胡敏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碳交易与碳税的博弈
几年前,在人们对政策取向的认识相对模糊时,是关于究竟碳交易还是碳税更有效果理论博弈的高潮期。显然,在几年后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已先于碳税做出了实际行动,进行试点示范,并计划于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
碳市场。
此时此刻,再谈及碳交易与碳税的博弈,是否已经失去价值?被问及此,胡敏则态度坚定地说“不”,“这一争议即便放到现在依然对于碳定价机制的推动和健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碳交易的制度设计现在还并不健全,专家们的普遍观点是碳交易市场仅仅覆盖了50%~60%领域和行业内的配额,那么剩下的怎么办?是坚持将碳交易市场设计成类似于‘碳税’的单一机制?还是可以考虑采用与碳税并行的混合模式?怎么征收?这些问题都值得考虑。”
实际上,就碳税而言,碳税税率的设定好坏直接关系到这种机制的运作效果。“碳税覆盖范围广泛,不需要额外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价格稳定,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更好作出如何减少排放的决策。”姜克隽虽然是碳税政策的拥护者之一,但同时也直言单独的碳税会给企业带来负担。
而与之相对的是碳市场。价格不确定容易造成碳市场的风险。与碳税相比,碳交易虽然并不会在第一时间给企业带来冲击,但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一开始就被设定,因此每一单位的排放量的价格是波动的,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
究竟应如何取舍?对此,国外的一些学者例如来自格兰瑟姆研究院的西蒙·戴兹等人认为,如果环境污染更敏感,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则需要被确定,因此碳交易更胜一筹;相反,如果对于排放变化的成本非常敏感,那么
减排成本则需要被更好的确定下来,因此固定的碳税就更加可取。
结合中国现状,姜克隽认为,理想的碳定价系统设计应该为:碳交易覆盖大排放源,碳税可以在消费端征收。但姜克隽又强调,我国税收机制较为复杂,碳交易的覆盖层面并不单一,很容易造成“双重”减排收费。
虽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两种方式并存,采取混合模式,但西蒙·戴兹认为混合模式依然存在问题,比如机制会更加复杂以及在碳排放许可的市场中造成操作者更多的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