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证券制度发展情况
(一)披露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增强企业和投资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重组阶段,加强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能够帮助企业有意识的评估和系统的改善其环境和社会绩效。与此同时,信息公开能够帮助投资者理解环境和社会
问题对投资的影响。
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随后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证监会陆续发布了相关
政策,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2008年2月2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证券制度的正式建立。
2014年11月6日,环保部取消了上市环评核查,减少了不必要的前置审核。证监会也不再要求在IPO环节提供环保部门出具的环保核查文件及证明文件,但进一步强化了关于环保的信息披露要求及中介机构核查责任。《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第二章第四节第二十八条规定需披露的风险因素中有两处涉及环保:投资项目在
市场前景、技术保障、产业政策、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融资安排与他人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使用、产业政策、行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
法规、政策变化引致的风险。
此外,证监会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中也对环保信息提出了明确要求。《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上市公司拟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董事会应当就本次交易是否符合下列规定做出审慎判断,并记载于董事会决议记录中。交易标的资产涉及立项、环保、行业准入、用地、规划、建设施工等有关报批事项的,在本次交易的首次董事会决议公告前应当取得相应的许可证书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
(二)开发绿色证券指数,引导资本市场投资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绿色环保指数主要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为可持续发展指数(ESG),主要针对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第二类为环保产业类指数,这是目前国内绿色环保指数的核心品种,主要涵盖资源管理、清洁技术、产品和污染管理等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在综合的环保产业指数里面,还有更为细分的类别,如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环境治理等;第三类为碳效率类指数,通过计算上市公司的
碳足迹(二氧化
碳排放量/主营收入),来选取碳排放量比较低的上市公司。第一和第二类指数主要反映重视环境治理的公司,第三类指数聚焦在传统类公司的
节能减排,视角有所差异。截止到2015年10月,中证指数公司编制的绿色环保类指数约16个,约占其编制的A股市场指数总数(约800余个)的百分之二。
(三)发展绿色证券基金,满足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需求
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十八大报告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事项统一纳入“生态文明”范畴,把环境保护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基金行业也普遍看好环保行业的投资机会,近两年相继推出以环保为主题的基金产品。2015年对水、土壤专项规划以及“十三五”规划的逐步出台,使环保概念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投资主题。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基金管理机构设立的以环保为主题的基金约有32只,其中指数型基金15只,主动管理型基金17只。
从投资方式来看,基金管理机构基于绿色证券指数开发的基金产品主要为指数型产品,包括ETF、联接基金、指数分级基金等被动工具性基金产品等。随着绿色产业在国家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鼓励绿色产业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绿色证券投资将迎来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