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于11月29至12月5日召开。最近常被问到的
问题是,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取决于两个部分,一是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是否会达成协议,二是如果达成协议的话,这一协议会被外界解读为成功还是失败。
对这两个问题当然会有不同的解读,而我认为探讨这些答案的最好方式,无疑是与最近的一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做一个对比。
巴黎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异同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有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被认为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比如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重视,比如都被认为是勾画未来气候变化国际新治理体系的里程碑会议等等。
通常政治首脑的出席与否是一次气候变化大会是否举足轻重的重要标志。2009年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各国首脑的出席数目达到85人,而据法国政府最新的统计,预计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各国首脑已经达到117名。今年9月的第70届联大号称史上出席国家首脑最多的联大会议,也就汇集了150多个国家领导人。由此可见,各国对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重视程度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但是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不同,各国首脑选择了在会议开幕的第一周参会,而不是2009年的第二周,这其中的区别耐人寻味。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是让人惊心动魄的一次气候变化大会,东道国丹麦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强力的政治介入——在会议刚开始的第二天,关于“丹麦案文”的谣言就已经充斥会场,而第一周结束后数百名谈判代表终于将磋商一年的成果草案从工作组递交到缔约方大会。但这一成果草案就此无疾而终。东道国选择了抛开工作层的谈判成果,而在领导人层面重启谈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最后时刻闯入基础四国的协商现场,最终美国与基础四国就哥本哈根协定达成一致。但就在各大国领导人认为尘埃落定时,以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对被排斥在政治谈判进程之外强烈不满,最终以激烈的方式阻止了哥本哈根协定在缔约方大会上通过。
哥本哈根大会变成了一场灾难,不仅仅因为哥本哈根协定不被承认变成了公约外的一个弃儿;更因为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为了推卸失败的责任对发展中大国大泼脏水,导致各国的互信跌至冰点。哥本哈根会议的直接后果就是,从此之后各国对以后历次缔约方大会的东道国几乎完全丧失信任,各东道国主席接手会议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声明不会有“空降案文”。
气候变化谈判就这样在跌跌撞撞中走过六年,来到了巴黎。与在外交上莽撞而青涩的丹麦人不同,选择第一周作为领导人与会的时间体现了法国人的精明:一方面可以通过领导人的政治宣示为技术谈判提供政治指导,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最后关头政治介入的风险。但当然这样做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在最后关头依然没有达成协议,而领导人在第二周的缺席又无法提供有力的政治介入时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