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建设,连接成网”
要建设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通力合作,“独立建设,连接成网”是智慧能源系统发展的必然路径,“分层构架,专业分工”则是应有之义。
“无论从投资层面,还是从执行层面上看,任何企业以及政府部门,都无法独自完成整个系统的建设。”苗韧说,“目前,针对智慧能源,国家发改委各个司局,能源局、住建部、环保部,以及各个企业,都在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未来怎么办?联起来!”
将现有的、分散的系统实现联通是必须要做的,但要实现联通,有两个前提:一是各方都要用相同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否则难以实现对接互融,而这正好体现了“分层构架”的优势;二是要设计好信息的流通和交互机制,否则网络建立起来了,大家都“捂着信息不共享”也不行。
目前智慧能源领域内各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几乎都处于纵向一体的局面,由某一家智慧能源企业总包,完成从底层硬件到上层软件应用,以及后续运营服务的全部工作。不同项目之间缺少联接和比较,特别是由于对“智慧”的理解不同,造成不同智慧能源企业间竞争不充分,合作也不足。
“比较一下光伏的成本为啥下降如此之快?产业化分工很重要。”苗韧说,“其实互联网行业早就有先例了,比如电脑的生产,英特尔公司专门生产芯片,有的公司生产硬盘、主板。所以,智慧能源系统的建设也要借鉴互联网行业的组织形态。”
对此,苗韧建议:对智慧能源产品和服务体系进行层次化划分。底层包括传感器、通讯网关、控制器件、通讯等设备;中间层包括能源数据中心和公共平台;而上层则是针对能源管理,需求侧响应,能源调度和
碳管理等APP。分层以后,不同企业可以选择各自优势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并选取合作伙伴形成联盟。
“这个框架分层还可以更加细化,但是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目前已经做的很多工作,无论是供应侧还是需求侧,实际上都兼容这个框架。‘向前兼容’很重要,同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
问题也十分重要。这个‘标准化’不仅仅是‘技术标准’的问题,功能服务、层次划分、
市场机制都应该考量规范,当然这些都有待未来进一步探索并一步步建立。”苗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