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如何让中国人口大起大落

2015-11-1 20:17 来源: 澎湃新闻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

气候史和人口史是近年来国际中国史坛兴起的两个重点研究领域。在气候史方面,自竺可桢关于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的开拓性成果于1970年代初问世以来,中外学者在此领域做了很大努力。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近两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情况,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人口史方面,自何炳棣关于中国人口史的专著自1959年刊出以后,人口史学者的努力,也使得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口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混沌中显现了出来。这里我们将把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来看一看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如何让中国人口大起大落

气候变化如何让中国人口大起大落

何炳棣《明清人口论》,哈佛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气候变化

从竺可桢、任振球、汪子春、高建国等人的研究结果可知,在过去两千年中,中国气候经历了10次较大的变化。大体而言,秦和西汉是气候温暖时期,气温较今日高,因此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今日朝北许多。自公元之初(即两汉之际)起,气候开始出现转寒的趋势,到东汉末已比现在寒冷。到3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转暖。到了7世纪中叶,气候已明显变暖,年平均温度高于今日。

然而从10世纪开始,气候又趋于变冷,并在12世纪达到顶峰。13世纪初期和中期曾有一个温暖时期,但好景不长,因此14世纪的气温不仅低于今日,而且也低于13世纪。15世纪初以后,出现过两个温暖时期(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和3个寒冷时期(1470 —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

大体而言,16世纪和18世纪可算温暖时期,而17和19世纪则为寒冷时期(其中又以17世纪为最冷,冬季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2摄氏度)。这个变化大势,与北半球其他许多地方的记录也是相一致的。从降雨量来看,郑斯中等人对地方志中关于近二千年来36750次旱涝记载的分析表明:我国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而旱灾则相对增加。在1—10世纪,干旱期和湿润期分别为350年和650年;而在11—20世纪,则分别为580年和320年。而且还要注意,这种状况在经纬35—40度的黄河流载表现最为明显。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