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投行发展新思路
随着多层次资本
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从产业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型,资本逻辑将逐步取代产业逻辑在经济中的支配地位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规则。在这一背景下,立足自身特点,顺应市场趋势,银行系投行将在资本市场的大舞台上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探索交易型投行业务的蓝海
服务企业的并购重组、定向增发、股权激励、资产证券化、战略合作等资本运作的投行业务一般被归类为交易型投行业务。交易型投行业务所服务的资本运作对于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它们不仅能够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更是企业市值管理的有效途径。这些交易行为在为股东创造股权溢价、为产业创造盈利空间的同时,也为投资银行提供了广阔的业务资源。2014年,定向增发、重组并购、股权激励等投融资活动涉及交易金额达到1.4万亿元。其中,开展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共有624家,募集资金9259.68亿元,同比增长82%;219家上市公司完成重组并购,涉及交易金额4845亿元;另有251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激励,涉及交易金额270.52亿元。作为资本和信息的枢纽,抓住交易型投行业务的历史机遇要求银行系投行打破固有格局,积极主动挖掘资源。
构筑投行业务的全产品体系。银行系投行脱胎于商业银行,在继承商行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背负了与商行融合的包袱。银行系投行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是商行产品体系的隔离。传统商业银行是间接融资的媒介,间接融资市场的客户高频出现,客户需求标准化。商业银行对接储蓄客户和贷款客户的产品自成体系,贯穿两类产品体系之间的是银行的风险审批部门。现代商业银行为了细化分工、提升效率,对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实行分部门、分条线管理,同一客户的不同融资需求通常是分部门管辖、分团队审批。对商业银行而言,分产品、成建制的管理体系是增加效率、对抗风险的有效手段。
投资银行是直接融资市场的主导者,资本运作交易的偶发性决定了投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性,投资银行不能以单一产品包打天下。在一个蓄势待发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中,投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交易结构,再将交易结构的种子播撒到市场中,历经交易执行过程的风吹雨打后,种子萌发长成桃李硕果,投行还要差异化地实施“收割采摘”,这一过程要求投行具备对接“全产品”的能力,以满足交易型投行业务中客户的多样需求。
商行与投行业务的差异性要求银行必须在集团内部实现“商投联动”发展。这要求投行具备“穿越”商行产品体系的本领,能够发起各类商行业务,以交易型投行业务调动和引领各类金融资源,实现集团综合收益的最大化。近年来,工商银行积极推行投资银行的利润中心体制改革,并提出了“建立与工行市场地位相匹配的投行业务”的集团战略,这与一些金融同业推行的投行事业部改革殊途同归,都力求打造引领商行的投行品牌,赋予银行系投行一个撬动集团资源的支点。
打造资本与信息流通运转的枢纽。在形形色色的资本市场参与者中,投资银行往往能够最大化地凝聚市场资源,这并非由于投资银行具备排他的垄断资源,而是由于投资银行是资本与信息流通运转的枢纽,能够为客户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服务。
在金融资本制定规则的时代,收益最大化是最直接的资本逻辑,但运用这个逻辑办事却并不容易。在房价过快上涨的时代,房地产投融资业务经常被列入商业银行限制进入的行业领域,一方面是受到宏观
政策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规避资产泡沫化风险的考虑,但是高度趋利的投资银行却不会因此止步;在过去几番A股牛市中,很多学者和经济学家预测市场风险,预言过快上涨终将导致牛熊反转,商业银行谨慎观望,但投资银行却不会因此止步。资本的趋利性是塑造资本市场理性的根本动力,敢于逐利和善于避险是资本市场对投资银行的必然要求,在交易型投行业务中,投资银行的投融资行为必须以分享超额收益为动力。
投行融智服务的前提是信息汇集,银行系投行要成为资本市场信息的枢纽,透视散乱分布的商行信息,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网络。凭借牌照积累的客户基础,国内券商往往具备与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沟通的直线渠道,商行客户覆盖虽然更为广阔,信息更加多元,但是信息有效性不足。商行信息缺乏主动性,大量信息散乱分布在间接融资层面,一方面欠缺投行的体系化,另一方面信息的深度和实用性不足,具有被动翻阅的档案性质。相反的,投行信息则具有勾画市场版图的主动性,信息必须深入到企业战略、资本诉求、风险偏好等内在层面,获取客户和市场的双重视野。这就要求银行系投行获得透视商行信息的能力,强化归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资本市场交易之中。
在跨境投行业务中开拓国际视野。近年来,境内外市场的联动日趋活跃,境内外市场在产业和资金融通方面的合作逐步深入。2014年以来,对外开放的各项顶层设计逐步落地,境外资本的引入与中国企业的跨境投资同时提速,“走出去”与“引进来”进入新阶段,境外资本市场的动态对境内资本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力正在放大。在境外中概股转板退市、“一带一路”沿线产业投资、中国制造的技术引进等领域,境内外资本市场已经深入融合,离开全球视野,投行将被蒙住双眼。
开拓国际视野要求银行系投行借鉴境外资本市场的经验与智慧,抢占跨境业务的市场空间。境外投资银行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参与了多次产业变革,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境外市场的交易经验和市场规则具有借鉴价值,国际投行在多产品运用、风险化解、推进交易方面的技术手段值得银行系投行学习。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融合与互动也要求投资银行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2014年以来,上海自贸区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多个自贸区陆续挂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正在从产业层面向金融层面深入,跨境业务的市场空间正在放大,参与跨境业务市场也要求银行系投行具备国际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