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源头保护为重点,推动环境治理机制改革
中国经济导报:过去,对环境
问题的治理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导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解决老问题,有没有“新药方”?
童中贤:要树立源头保护的理念,坚持从空间布局优化、环境准入控制、能源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源头促保护,推动环境治理方式的转变,解决好各种环境
难题。
首先,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化格局,推进集中开发与均衡布局,建立健全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积极开展划定生态红线试点,加快划定全国耕地、森林、湿地、水体、物种等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技术规范和生态红线保护管理办法。实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禁止开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集中式应用水源地及重要地质遗迹、自然人文遗迹实行永久性保护。开展市县空间规划试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率先支持我国世界自然人文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对全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统一实行国家公园管理制度。
其次,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和耕地保护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先建后补、以补促建”试点。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改革用地计划管理模式,加快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出让试点,逐步推行工业用地租赁制和先租后让,建立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收回机制。健全完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指标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容积率、建筑密度等集约用地指标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
再次,完善产业准入制度。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产业准入制度,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用好环保的准入和退出手段,化解产能过剩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