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金融的争论那点事

2015-4-11 15:55 来源: 财新网 |作者: 柴麒敏

一个概念最近趁着“绿色化”的春风反复被提及,那就是绿色金融。“绿色”契合国人和媒体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而“金融”乍一听就让人觉得很有文章可以做,甚至热血沸腾。这个概念实际上包括了我们常提的生态金融、低碳金融、气候金融、环境金融、新能源金融等内容,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的世界第一家专注于社会和生态业务的“道德银行”(GLS Bank),该银行可以为一般金融机构不愿受理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服务。一个概念的流行,要么是站在了起飞的“风口”上,要么是这件事很迫切待解决但苦于找不到让大家都满意的好的解决办法,生态金融在中国则两者兼而有之。

绿色产业可否成为支柱产业?

金融尽管可以很抽象,但其本质仍需依托一个实体,也就是杠杆的支点。绿色金融所需要的就是绿色产业。已经毋庸赘言,中国的环境问题槽糕到什么程度。传统的发展观,或者称为“GDP主义”,认为环保和减排是给企业增加负担的,是约束、阻碍经济发展的,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环保不执法就容易成为常态。为此,国务院在2013年还专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这是为绿色产业做背书,传达给市场和社会“减排也可以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信号。

支柱产业意味着要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同时在社会就业、财政税收等方面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时至今日,“绿色产业离成为支柱产业还差几步”成为了舆论追逐的问题。有两点判断是乐观的:一是国家环保政策趋紧,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颁布实施,“环保强权”时代即将到来;二是新常态下国内“铁公机”类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放缓,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资倒是可以成为“中国模式”下的接力者。国家发改委在2014年推出的七个万亿级“重大工程包”中有两个是绿色产业,分别是生态环保和清洁能源。如果《意见》目标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6%,显著超过支柱产业5%的惯例水平。

但是,这当中也存在一定的悖论,那就是环保产业规模要扩大,意味着污染的规模还在扩大,不然在金融领域没有增长故事可以讲,越治理则产业规模越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课题中指出,当前至2020年是我国污染物排放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这就意味着环保市场的空间也将达到峰值。因此,有三个观点需要澄清:一是环保产业还远没有达到治理饱和的程度,仅就大气污染物而言,从当前的总量水平削减60%至80%才能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这一过程可能持续10至20年;二是绿色产业不仅是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和新能源、绿色基础设施和装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才是“水下冰山”,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发布的《绿化中国的金融系统综述报告》,中国新增的绿色金融需求大体上在每年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年度投资规模占各年GDP的比重超过3%;三是目前绿色产业投资始终不足,年均资金缺口达到2000亿左右,这当中有体制和政策问题,但直观表现无疑是金融风险问题,也就是投资绿色产业很多还不赚钱。
123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