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一是多点支撑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3%。第一,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出台实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再提高10%。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执行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第二,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促进养老家政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绿色、住房、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消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健身、健康、医疗等服务机构,加快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宽带乡村”工程。第三,完善消费环境。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监管、追溯、召回制度,强化网购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开展教育、医疗、旅游等价格专项检查,发挥12358价格举报管理信息系统作用,依法查处价格垄断案件和价格欺诈等行为。
二是着力保持投资平稳增长。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5%。第一,多管齐下扩大有效投资。统筹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包括:中西部铁路和公路、内河航道等重大
交通工程,信息、
电力、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及油气矿产资源保障工程,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工程,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工程,
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工程。这些项目着眼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第二,创新机制激活社会投资。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对属于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可由直接支持具体项目改为设立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创新政府投资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撬动民间投资参与重点建设。第三,充分发挥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4776亿元,继续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老少边穷等领域和地区倾斜,减少“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补助项目,不再安排竞争性领域一般项目。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