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的国家级体育盛会,不仅是一场竞技的盛宴,更是一次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检验。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作为湾区核心及赛事承办地之一,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精准治污、绿色全运、城市品质提升”三大维度上创新实践,为湾区盛会注入绿色基因,书写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南沙答卷。
靶向攻坚提质效,保全运蓝天碧水静音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打造美丽全运实施方案》为纲领,统筹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环境质量跨越式提升,为赛事营造天蓝、水清、声静的优质生态环境。
通过全域摸排,南沙区建立“赛区环境风险一张图”,完善十五运会赛事场馆及运动员驻地周边的涉气工业企业、重点用车单位、施工工地、重点
交通干线、大型餐饮油烟、加油站和储油库等信息,逐项明确环境全要素管控责任单位,实现
问题清单化、清单责任化。
依托大气污染源清单,对涉赛区域5千米范围内的67家涉气工业企业、10个施工工地以及运动员驻地周边的80家涉气工业企业、32个施工工地等进行动态管控。将十五运会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相融合,使赛事所涉交通沿线主要景观水体满足景观用水要求且感官良好,同时还保障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同时,每月不定期对南沙区武术、网球两个比赛场馆和3个接待酒店周边重点区域开展现场巡查。对施工工地、商业活动、交通噪声等各类声污染源及时排查,实现重点区域噪声污染动态清零,保障十五运会南沙比赛场馆及运动员驻地周边声环境质量优良。
十五运会与“无废”零碳的融合,是通过体育盛事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既为赛事赋予绿色内涵,为城市留下低碳遗产,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深层价值。
南沙体育馆作为十五运会的比赛场馆之一,场馆改造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馆内的设施设备全部进行
节能升级。其中,卫生洁具用水效率达一级标准,空调系统升级后能耗降低20%;LED节能灯具照明能效超国家标准三级要求。施工过程中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创新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及质量,确保南沙体育馆如期完成改造升级并交付使用。
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理念,举办南沙区2025年国际零废物日志愿服务活动,为打造“绿色全运”凝聚广泛共识。紧跟“我为全运种棵树”生态号召,以第47个植树节为契机,掀起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热潮。3月12日当天,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等万余人次,在蕉门河中心区绿道、灵山岛尖公园、赛事场馆周边等18个生态节点同步开展植树活动,营造“人人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浓厚氛围。
城市生态深交融,全域共建绘品质新卷
南沙区通过“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现“活力新城”与“生态之城”双轮驱动,以“高颜值”城市界面迎接十五运会,以“全域共建”促进体育精神与生态实践深度融合,以生态价值转化激活生态治理创新活力,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湾区发展新图景。
聚焦交通路网与城市形象的协同升级,实施中心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及桥梁立体升级工程,计划对环市大道、进港大道等24.7公里主干道及凤凰一桥等主要桥梁实施全要素整治。近期,凤凰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地面辅道全面通车,灵山岛尖至万顷沙片区通行效率提升40%,为赛事通勤构建快捷通道。2025年4月,凤凰大道沿线及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工程、黄阁南路沿线及周边绿地配套设施完善工程同步启动,构建“车行见绿、人行享荫、处处皆景”的迎宾景观廊道。
以“绣花功夫”推进蕉门河中心区品质跃升,实施“五大提升计划”,桥下空间通过光影艺术改造变身城市展厅,河岸增设可感知生态装置与智慧互动设施,蕉门岛打造“星空露营地+活力草坪+亲水栈道”多元空间,构建可阅读、可漫步、可休憩、可社交的岭南滨水生活圈。特别设计的弹性休闲空间,将实现绿地功能从观赏型向参与型转变,让市民处处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民生温度。
点燃湾区绿色发展新引擎,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双路径
南沙区依托独特的滨海生态禀赋,搭建“运动+生态”沉浸式场景,打造“以赛促联、以景聚人”的价值转化平台。2025年粤港澳迎全运健康跑活动在南沙水舞广场启动,吸引了约500名粤港澳三地青年积极参与。健康跑路线串联沿途生态地标及城市景观,培育“赛事经济+生态文旅”的新业态,以生态资源禀赋赋能湾区协同发展与体育产业升级。
立足3万余亩渔业养殖资源,积极打造绿水经济。创新绿色养殖模式,形成以生态循环、低碳
减排为核心的养殖污染治理2.0模式,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目标。持续创新推动治污模式向3.0版本升级,将治污压力转化为绿色新质生产力,不断实现从“生态保护者”向“价值创造者”的转型升级。
下一步,南沙区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将十五运会的生态赋能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提供“南沙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