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三、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有效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培育出口品牌和境外营销网络。完善跨境电子商务、
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业等新型外贸模式。发挥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作用,带动装备、技术、标准对外输出。完善服务贸易促进
政策,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加大服务外包支持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进口。
二是促进利用外资再上新水平。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复制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稳步推动广东、天津、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开展金融领域开放试点、外债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2015年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预期1200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是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加快构建对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加强金融、信息、法律、领事保护等服务。抓住关键性、标志性工程建设,继续推动境外铁路、港口、公路、核电项目,深化能源资源合作,扩展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生态环保合作,加快产能、装备“走出去”。2015年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预期1130亿美元,增长10%左右。
四是强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快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力争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建设亚太自贸区,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挤压和补贴“黄线”、资源环境“红灯”约束,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5亿吨以上。
一是创新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保持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比重不下降,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耕地保护、粮食主产区利益等补偿机制,做好适度规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补贴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推进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进出口管理。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强地方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快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新建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支持1000亿斤粮食仓容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环境突出
问题治理,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争取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积极推进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农村危房366万户,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
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统筹粮棉油糖蔬菜等生产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水产养殖。鼓励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加工。支持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渔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