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司长Mary Veronica Tovsak Pleterski认为,欧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是,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在市场机制下,通过价格信号的刺激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现有碳排放技术的替代性技术,并触发必要的金融流动,从而开启低碳经济之路。
今年是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运行的第十年。如今,这一系统已涵盖31个欧洲国家的11000家发电厂、工厂以及绝大多数的
航空公司,覆盖欧洲4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这一体系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坎坷,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它在我们所处的情况下,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
减排。”2月4日,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司长Mary Veronica Tovsak Pleterski在
北京出席中欧碳排放交易高层
论坛时这样说道。
她认为,欧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是,赋予碳
排放权商品属性,在市场机制下,通过价格信号的刺激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现有碳排放技术的替代性技术,并触发必要的金融流动,从而开启低碳经济之路。
具体来讲,这是一个叫“总量限额与交易”(Cap and Trade)的原理:欧盟委员会决定适用于整个系统的排放总量,ETS内的企业获得各自的排放配额(EUA)。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被分配到的配额,就可以把剩余部分留到以后使用,或放到市场上出售获得利润;反之,则不能预支未来的配额,必须到市场上购买配额,否则将受到重罚。
尽管原理本身受到很多经济学家推崇,但EU ETS却在现实中遭到了重挫。碳价(排放许可权的市场价格)从2008年每吨20多欧元的高位一路跌至2013年每吨5欧元,不仅无法带动新能源的发展,甚至还拉动了煤炭的销量,让整个欧洲的减排系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据能源专家分析,碳价至少要达到每吨20欧元才能促使企业实施低碳能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