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的碳信用额的价格崩溃 凸显当前碳交易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2023-12-28 09:43 来源: 郑博士论碳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碳市场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基于自然的碳信用额的价格崩溃了。这次价格崩溃在我预料之中,早该崩了。这次崩溃揭露了发达国家十多年在气候变化的国际援助上只会嘴炮,还凸显了当前碳交易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基于自然的碳信用额,就是基于自然的封存或避免自然损失所产生的碳信用额,也就是碳汇,不管是林业碳汇(绿碳),农业碳汇(黄碳)还是海洋碳汇(蓝碳)都属于基于自然的碳信用额。这些碳汇在国际自愿减排市场中一直备受推崇,诸多国际评级机构把碳汇评级为质量最高的碳信用额,所以在国际自愿减市场中,碳汇的价格向来都是最高的,一些大企业如微软在进行碳中和时也只使用碳汇。还有不少企业在进行碳中和时为省事,也宁肯买高价的碳汇,近十年来碳汇逐渐成了国际自愿减排市场的主力产品。

碳汇的买方,流行话术是基于结果的付费,也就是在没有产生碳汇量之前,他们是不愿意投入的,得实际产生碳汇量,也就是有结果了,买方才会以购买碳汇的方式付费。

残酷的现实是,要实实在在产生碳汇是不容易的,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查下中国在植树造林,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投入了多少资金,产生了多少实际的经济收益。

不只碳汇项目,其它减排项目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没有钱投入,碳信用哪能产生得了呢。这个问题从国际气候谈判之初就已经提出了,当时设计的减排机制是个投资机制,也就是说一个减排项目的效益差,投资方不愿投资,发达国家提供额外的资金改善项目的经济性使项目变成可行的,额外性也就是这么来的。

发达国家承诺提供大量的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2009年时发达国家承诺1年1000亿美元,到2020年落实资金不到100亿美元,多数还是挂着羊头的狗肉;发达国家耍了个流氓,就是把很多原来各种给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挂上气候变化援助资金的名,然后大言不惭地说:看,我提供资金了!

总之,本来应该前期投入的钱变成了基于结果的付费,也就是先得垫资干,验收合格了再给钱。很多国际碳买家看中的是贫穷国家的碳汇量,如津巴布韦的碳汇量。但这种国家哪有钱啊!!!对于当地居民来说,等那么一丢丢碳汇出售的钱,早饿死了,不如砍几棵树去换点口粮。

换成正经的书面语言,在目前基于结果的付费的碳交易机制下,碳汇项目的成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政府愿意为生态改善投入大量资金,如中国在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等林草重点生态工程,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万亿元。

2.社会经济环境稳定,政策有持续性,如中国的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从98年起持续到现在,20多年政策一直在不断地加强。

3.有一个强执行力的政府,为碳汇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中国未经批准的树木砍伐达二十立方米即入刑,并且执行得相当严格。

随着遥感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碳汇项目是否能产生真实的碳汇量有了强有力交互核查工具,碳汇项目的问题不断被揭露出来,那些最终用户突然发现花大价钱买来的所谓的高质量的碳信用额其实是些垃圾,价格自然是要崩溃的。

对于林业碳汇项目来说,如果没有充足的持续性的投入,是不可能产生碳汇的。来自中国的碳汇在国际碳市场上向来不受国外买家的待见,但好歹是真实的。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