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湖南省,某银行长沙分行向一家
节能公司发放了20年期、总额1.16亿元的项目贷款。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利用穿城而过的湘江水,为一座新城打造一台巨大的绿色“空调”——水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
项目满负荷运行后,每年可节约标煤2230吨,
减排二氧化碳5560吨。这个案例是我国庞大绿色信贷资金精准“滴灌”绿色基础设施升级的典型缩影。
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日趋完善,成为驱动新能源、绿色
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引擎。
“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的余额已达到45万亿元,折算成美元就是6万亿美元,远远大于任何其他国家绿色信贷与绿债余额的数字。”在近日举办的2025
北京绿色发展
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绿金院)院长马骏介绍说。
45万亿元人民币,如何读懂这个全球首位数字背后的意义?马骏给出了他的答案:若将时间轴拉长至2016年,这条从平缓起点画出的陡峭曲线,展现的远不止是规模的暴增,更是中国绿色金融“自上而下”体系化建设的成果。
体系构建与规模成就——绿色金融的“四大支柱”
马骏指出,中国绿色金融的“正式起点”可追溯至2016年。当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是全球首个国家层面的系统性绿色金融
政策框架。
马骏强调,与欧洲早期自下而上的
市场自发模式不同,中国的路径强调顶层设计与系统构建。近十年来,这套体系成功构筑了“四大支柱”。
一是构建了统一的标准体系。从早期的多项标准并行,到2025年整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我国实现了对绿色金融活动认定的统一规范,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清晰指引。
二是强化了信息披露要求。中国早期即要求获得绿色融资的主体披露环境效益信息。近年来,相应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2024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前半年,《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一号——气候(试行)》也已完成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中国正积极对接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以提升透明度。
第三,丰富的产品体系。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42.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0%。同时,绿色债券余额达2.3万亿元,另有上千支绿色股权基金。这些资金大规模投向了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的领域。数据显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余额规模最大,达18.75万亿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贷款余额为8.25万亿元,增速显著。从行业看,
电力,热力行业(8.66万亿元)和交通
运输业(7.64万亿元)是绝对的投放主力。马骏指出,这“精准聚焦于减排潜力最大的关键行业”,强力支撑了中国在新能源装机、电动车、电池产量等绿色产业领域全球占比超过50%的领先地位。
第四,有效的激励机制。马骏以
浙江湖州为例,阐述了激励机制的关键作用。多年来,湖州通过强有力的地方激励政策,使绿色信贷占比达到34%(全国平均约15%),年均增速高达40%,且绿色项目平均融资成本比非绿色项目低20个基点。马骏指出:“有激励机制和没有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发展有天壤之别。”
新焦点与未来预期——转型金融的必然性与挑战
在绿色信贷于“纯绿”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金融支持的焦点正在向更广阔、更艰难的领域扩展,即支持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
马骏明确指出:“绿色金融过去各种各样的目录,里面这些项目基本叫‘纯绿’项目……我们的经济当中还有大量的经济活动是高碳的活动。” 他分析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真正挑战与核心潜力,正蕴藏于
钢铁、
水泥、
化工、造船、
航空及既有建筑这些高碳领域。与之对应的是,它们对旨在提供低成本资金的“转型金融”有着最为强烈的需求。
据介绍,“转型金融”这一新概念在近三四年间迅速成为全球共识。马骏坦言,“转型金融”在G20转型金融框架内包含五大支柱: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产品、激励机制和公正转型。其核心使命,就是为上述高碳产业的减碳活动提供低成本资金,防止“一刀切”带来的经济与社会风险。
尽管转型金融目前的业务量还很小,但前景广阔,马骏预计其增长潜力将远超“纯绿”金融。他认为,根据若干开展转型金融试点地区的数据 ,转型金融业务量可能连续多年出现“100%的增长”,但其发展仍面临关键瓶颈。
首先,标准与“洗绿”风险。必须明确转型活动的科学界定标准,以防“假转型”
问题。目前国内20多个地方转型目录的出台是第一步。
其次,企业需要专业的转型规划。转型是一个漫长过程,例如,钢铁企业从高碳到近零碳需要二三十年的路径规划,亟需银行或
第三方机构辅导企业制定科学的、符合《巴黎协定》和国家双碳、NDC要求的转型目标。
最后,金融产品需更多元。除可持续挂钩贷款(SLL)和债券(SLB)外,迫切需要发展针对转型的股权投资(如转型基金)和风险缓释工具(如技术保险),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和新技术应用的风险问题。
马骏最后强调,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同样需要激励机制。他呼吁将类似央行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转型活动,同时地方政府应提供贴息、担保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