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福建莆田,废旧塑料瓶被纺成纤维,进入运动品牌供应链;在福清龙江,清澈的河水流过新修复的堤岸;在
浙江莫干山,绿色步道与新能源设施点缀山林。
在这些鲜活的绿色转型场景背后,都有兴业银行的金融支持。记者了解到,从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到流域治理、文旅升级,兴业银行正通过资金支持与机制创新,把金融活水引向绿色发展。
战略引领:从福建起步走向全国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国内最早涉足绿色金融的银行之一,兴业银行受“生态福建”战略感召引领,在“两山”理念提出当年,即在福建率先探索绿色金融业务。
近年来,该行顺应从生态福建到美丽中国的发展大潮,明确了“绿色金融领军者、美丽中国建设者”的愿景,把绿色金融摆在全行战略的核心位置,寓义于利、开拓创新,持续拓宽绿色金融服务深度、广度,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规模达到2.43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08万亿元,继续稳居股份制银行首位。其中,90%以上资金投向生态环保、能源转型等重点领域,形成“集团多元产品+双碳服务专业产品+重点行业解决方案”三个层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涵盖绿色债券、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多元化产品体系种类,
市场领先优势不断巩固。
“绿色金融已成为兴业银行最重要的战略赛道之一,我们不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是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该行积极采纳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立即实施气候中性”倡议,为我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达成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供金融助力。
这一战略如何落地?记者在兴业银行于福建、浙江等地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废旧瓶织出低碳未来
在莆田的一家再生纤维工厂里,传送带上滚动着一批批废旧塑料瓶。经过破碎、清洗、烘干,再进入纺丝、加弹等工序,废旧塑料瓶被重塑为洁白柔韧的纤维卷,最终进入李宁、匹克等运动品牌的供应链。
“这些原料本来是垃圾,如今却成了绿色纺织的未来。”厂区一位工程师眼含笑意。
在福建赛纤新材料的生产线上,废旧纺织品经过化学法回收,被“重塑”为12万吨再生聚酯切片,年产量达12万吨。“过去旧衣服只能焚烧或填埋,现在能重新回到纺织产业链。”厂区负责人介绍。
为打通支撑这条“垃圾变资源”的绿色发展路径,华峰华锦集团先后建设了多个再生材料项目,兴业银行从中提供了金融助力。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为华峰提供超60亿元授信,涵盖项目贷款、流贷、银票、国内证及福费廷等多类产品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满足企业建设厂房、废旧材料采购等资金需求。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华峰的再生材料项目成为福建省重点工程,吸引了多家大型银行前来营销。面对四大行的优惠报价,兴业银行莆田分行的突围之道是“专业+效率”。
一方面,分行组建专项团队,反复打磨融资方案,确保既符合监管和银行风险要求,又能满足企业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分行引入了贷款利率挂钩机制,当企业资源循环效能达到一定标准后,将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引导企业深化绿色转型发展。同时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从尽调、审查到审批全流程加速,仅用一周时间完成落地。
绿色金融托起“幸福河”
行走在福建福清龙江畔,放眼望去江水清澈、绿意盎然,居民悠闲散步,孩童在岸边嬉戏。而在几年前,这条母亲河曾因污染和洪涝饱受困扰。
2021年,福清市委市政府启动龙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7.78亿元,涵盖堤岸加固、道路建设、水质提升、生态修复等14个子项目。作为实施主体的福建融慧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一度陷入“资金难、周期长”的困境。
兴业银行福州分行迅速行动,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在一个月内完成贷款授信审批,累计投放资金2.17亿元。为项目建设主体提供建设期无需免担保、运营期以项目权益和预期收益质押担保的贷款支持,并设置合理还款安排,同时配套优惠利率和绿色审批通道。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投放资金2.17亿元,龙江中下游生态治理项目已有5个子项目进入验收。
“这笔贷款让我们渡过了最紧迫的阶段。”项目负责人坦言。如今,龙江治理成效逐步显现,从“
问题河”蝶变为“幸福河”。
龙江的治理并非孤例。兴业银行在流域治理、矿山修复等生态保护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在闽江流域,支持洋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在木兰溪流域,累计提供金融支持超50亿元;在晋江流域,授信超20亿元;矿山治理方面,推广“紫金山模式”,通过市场化融资支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
兴业银行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截至6月末,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固废治理等“减污”领域绿色融资余额5851亿元。
莫干山的“绿色金融样本”
初秋的莫干山,云雾缭绕,游客行走在新铺的绿色步道上,新能源充电桩点缀其间。这里的旅游文化提升工程,得益于一笔特别贷款。
2024年11月,兴业银行湖州分行为该项目这里的旅游文化提升工程发放2.45亿元“气候贷”,首次将贷款利率与“气候生态友好型评分”挂钩:当项目评分达到一定标准,贷款利率将适度下调。
“我们希望通过金融激励,引导企业在建设中更重视气候风险管理和生态价值转化。”兴业银行湖州分行负责人表示。
资金到位后,项目全面提速,道路整治、新能源设施和智能
交通系统建设正加紧推进。这一创新,不仅推动基础设施实现全面绿色升级,也促进企业提升
碳排放管理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兴业银行湖州分行已相继推出环境权益质押贷款、绿证挂钩贷款、
碳足迹创新业务等“首单”,并在2025年落地全国首笔响应ISSB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探索出“气象+金融”的新模式。
无论是莆田工厂里的再生纤维,还是龙江畔的清澈河水,抑或莫干山林间的绿色步道,这些案例背后呈现出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的鲜明特征:首先是机制创新。兴业银行将利率与气候环境生态指标挂钩,设计差异化担保安排,把生态效益纳入金融评价体系;其次是服务提速。通过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实现贷款“快审快批”,有效解决企业燃眉之急;第三是生态共建。兴业银行不止于支持单个项目,更着眼于产业链、流域和区域的整体绿色转型。
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贷款支持项目实现年
减排二氧化碳2786万吨、年节水1836万吨。不良率仅0.57%,显著低于对公贷款整体水平,收益与风险实现平衡。
“绿色金融不是单纯的资金支持,而是通过机制和服务创新,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