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俏:碳中和与中国经济增长逻辑

2022-2-18 15:42

碳中和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最大动能


再工业化(即产业互联网)、新基建、大国工业、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是学术界常常提及的推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继续提升的重要源泉。实现碳中和所需的巨大投资,推进碳中和过程中带来的经济社会系统性的深刻变革,决定了碳中和比以上四个动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穿透力。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在 2021 年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强调,为了实现 2015 年《巴黎气候协定》规定的目标,全球需要在 2050 年左右达到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而 2021—2050 年全球的总投资规模至少须达到 131 万亿美元。中国目前碳排放规模占全球比例约 30%, 若 IRENA 测算正确, 那么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在 2050 年前投资 255万亿元。

衡量文明形态通常看两个特征:一是能源;二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出行方式。爱迪生和马可尼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爱迪生发明了电,随着化石能源产生的电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最终带来电报、电话、互联网等,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未来 30—40 年,能源结构将发生从化石能源转向非化石能源的巨大变迁;与此同时,人和人之间互动的方式,随着电信和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基础算力算法的快速提升,也将出现巨大的变化。当这两个特征发生颠覆式的变化时,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未来 30—40 年,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和动能转换能否找到一个比碳中和更宏大的叙事?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