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提出的战略意义与时代背景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
碳中和。碳中和目标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提出后引起了极大反响。一是对中国长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中国经济以更加可持续、对社会和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实现长期、稳定增长,从而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二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动能将发生巨大变化,同时有助于极大缓解能源进口依赖
问题;三是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承诺,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不仅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动能的巨大转变,而且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牵引甚至倒逼作用。实现碳中和,需要在顶层设计、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发生深刻的转变,而这一系列转变极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搞明白中国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提出碳中和目标,需要对过去 40 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做出一个理性判断。改革开放 40多年,中国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GDP 年均增速保持在 9%以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经济奇迹。过去 40 多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可以用索洛模型作为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索洛模型”, 劳动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三者之和构成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劳动和资本要素、全要素生产率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速。要素投入方面,因为“人口红利”,大量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工业化过程中,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通过大量的基建、房地产、产业投资,形成了体量庞大的固定资产,这些资产为信用扩张提供了发展过程中急需的抵押品,加速了中国经济“货币化”和“资本化”,为增长提供了稀缺的资本要素;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本身极大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改革开放后的前三个十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保持在 4%以上。中国制造业产值在 2012 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20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占比更是高达 29%左右,几乎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和。
中国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降下来了,目前已经降到 2%左右。以较高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而非粗放的要素投入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之义。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思考并解答,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是什么,中国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最重要来源是什么。这是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将碳中和摆到如此之高位置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