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领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形势和目标任务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森林草原面积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建设国家储备林4805万亩,落实草原禁牧12亿亩、草畜平衡26亿亩,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突破11亿吨,湿地保护率超过50%,累计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1.8亿亩。根据第九次(2014—201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森林覆被率22.96%,全国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91.86亿吨。其中,天然林蓄积量136.7亿立方米(占80%),人工林蓄积量33.9亿立方米(占20%)。年均林木蓄积量净生长量7.76亿立方米,年均采伐量3.85亿立方米(占净生长量的50%)。
西藏、
云南、
四川、
黑龙江、
内蒙古、
吉林等6省(自治区)共105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62%。全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94.83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4.73立方米。与第八次(2009—2013年)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全国森林蓄积量净增22.79亿立方米,人工林蓄积量占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还相当突出。此次《意见》提出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的主要目标,较此前20—25%的森林覆盖率指标显著提升,对林草领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拓展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
一是增加森林面积难度加大。全国宜林地面积4998万公顷,质量“好”的仅占12%,质量“差”的超过50%,且2/3集中分布在
青海、
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造林、管护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二是森林质量亟待提高。我国森林中人工林占比显著偏高,树种单一、病虫害高发。每公顷森林蓄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2.4%,仅为巴西的一半,不足德国的1/3。
三是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大。违法违规占用林地和毁林开垦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乱砍滥伐、乱采乱挖等破坏森林资源的
问题还比较突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四是林产品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我国现有用材林面积6803万公顷、蓄积54.15亿立方米,但可采资源面积仅占14.0%、蓄积仅占23.3%,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木本粮油、森林食品等非木质林产品供给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距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