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成败的关键之年

2022-1-12 15:22 来源: 财经十一人 |作者: 徐沛宇

碳市场制度建设需要系统化


市场是全球公认的以市场化方式减排温室气体的制度安排。目前全球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或计划实施碳交易体系,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当前全球排放总量的16%以上。欧盟碳市场发展最为成熟,其具有高度金融化、交易主体与产品多元化、交易监管机制与配套机制结构化等特征。

2021年11月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6次会议(COP26)已达成了国际碳市场的制度框架和总体原则。未来,碳市场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实现排放目标的有力工具。中国需要尽快完善碳市场制度建设,并积极与国际接轨。

中国的区域试点碳市场从2012年就陆续开设,但全国碳市场的运行仍需要一整套全新的制度建设,目前正处于政策成熟前的临界状态。

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是全国碳市场运行的法律基础。条例由生态环境部组织起草,从监管体系、交易规范、碳排放数据核算核查等等多方面做出了规定。该条例列了入国务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预计2022年将正式发布实施。

根据生态环境部2021年3月20日发布的条例征求意见稿,全国碳市场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技术规范,加强对碳排放配额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的监督管理。同时,生态环境部还要会同国务院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等主管部门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对于全国碳市的交易细则,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主要是碳排放配额,可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其他机构和个人。

未履约的控排企业未来所受惩罚预计将有所提高。征求意见稿称,控排企业不及时完成履约的,将由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业内呼吁全国碳市场应尽快制定总量控制目标,取代目前的强度目标。强度目标是指未制定碳排放总量目标,只设定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控制目标。这意味着碳排放总量随着产量的增长而增长。欧盟以及其他多个地区的碳市场均设定了总量控制目标。

当前,国家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全国的碳达峰行动方案,未来这些任务会分解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重点行业。如果全国碳市场从强度目标转为总量目标,就可以和碳达峰目标更好地衔接。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周小全近日撰文表示,碳市场总量目标在碳排放控制中具有最基本的锚定作用,是减排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的主要依据。建议充分考虑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要求,以及产业的承受力及竞争力,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并在全国碳市场初期碳排放强度控制的基础上,统筹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为了更好地推进双碳目标,全国碳市场还需要做好与其他政策机制的协同,包括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全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等等。这需要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协同一致。
12345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