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蓝碳”方案如何与众不同?

2021-10-9 16:03 来源: 中外对话 |作者: 蒋亦凡

什么是“渔业碳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唐启升在2010年最先提出了“碳汇渔业”的概念,据他说灵感来自于此前国际科学家向海中撒铁肥化海水,通过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这让他想到:多养扇贝同样可以固碳。

唐启升认为,凡是不需要投入饵料的渔业都具有碳汇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藻类和贝类的养殖。这些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滤食浮游植物从大气和海水中吸收碳元素。唐启升在2017年表示,中国海水贝类和藻类养殖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相当于每年新增造林面积70多万公顷——这相当于中国热带雨林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唐启升认为,碳汇渔业的对象也不限于贝类和藻类,还可以包括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而且其途径也不限于养殖,还可以包括海洋捕捞。他建议利用海洋生物食物链规律以及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机制,建立立体化的综合养殖,让不同水深的藻类、贝类、棘皮类互相利用代谢物,从而高效实现渔业的碳汇功能;他还建议发展海洋牧场——通过投放鱼礁、采用鱼群控制技术等,将人工放流的鱼类在相对自然的海洋环境中聚集起来,辅之以在近岸建设海草和海藻床,在深海养殖大型藻类,在增加水产资源的同时,增加碳汇。

碳汇渔业的经济价值可能不仅来自渔业本身,还可能来自碳交易。唐启升曾向媒体表示,有必要通过加强研究,争取国际协定认可渔业碳汇,使之获得《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商机。据唐启升估计,到2050年中国海水养殖碳汇可达400多万吨。

一些沿海省份的政府已经对“碳汇渔业”和“渔业碳汇”表现出相当热情。青岛在2011年就建立了全国首个碳汇渔业实验室,如今青岛开发区已经把碳汇渔业作为“一条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同属山东的威海在今年4月发布的《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中多次提到渔业碳汇,内容涉及生产,碳汇标准开发和交易项目策划;厦门在今年8月刚刚成立的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也被赋予了推动海洋碳汇标准制定的任务,其中就包括渔业。

在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碳汇渔业”也有望正成为资本市场一个新的风口。3月26日,近年来因为“扇贝绝收事件”屡陷危机的大连的獐子岛集团的股价直线拉涨,因为前一天公司透露将探索发展“碳汇渔业”。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