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蓝碳”方案如何与众不同?

2021-10-9 16:03 来源: 中外对话 |作者: 蒋亦凡

为了应对危急的气候变化,必须快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那可能是不够的,我们可能还必须依靠森林等生态系统,把碳束缚住,不让它进入大气。这类能够长期固碳的生态系统,被称作“碳汇”(carbon sink)——能够汇集碳的地方。

最广为人知的碳汇无疑是森林、草地、沼泽等陆地生态系统。但近几年,特别是随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9年《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的发布,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概念方兴未艾,让“蓝碳”(蓝色碳汇)概念在科学界酝酿了超过10年之后终于进入大众视野。在IPCC那份里程碑式的报告中,蓝碳主要指“植被覆盖的沿海生态系统”,典型的是三类——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这些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以及底部沉积物都储存了大量的碳。

与此同时,国际上对蓝碳的理解和提倡正逐渐从海岸带进入海洋。比如磷虾、鱼类和鲸类的固碳能力开始受到关注。去年发表的一项广受关注的研究提出:减少捕捞,让更多大型鱼类在海中自然死亡有助于增加“蓝碳”。

“十三五”以来,蓝碳在中国的能见度也逐步提升。起初的重点同样在海岸带生态系统。这包括2016年启动的“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2020年颁布的为期五年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对三种典型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修复被写入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今年4月,湛江的一片红树林还成为了全国首个基于蓝色碳汇的碳交易项目。

而中国对蓝碳的关注也已经超越海岸带。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7月的一场发布会上谈到蓝碳交易。他表示,下一步关于蓝碳交易市场的规划将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推红树林、海草床、盐沼这三种被IPCC承认的蓝碳生态系统,其二是推“渔业碳汇”和“海洋微生物碳泵”等,“这都是将来蓝碳交易大有可为的领域”,他说。这其中的陌生概念可能困扰了许多人,它们代表了中国对蓝碳的探索和理解也同样正从海岸带进入海洋,只不过取向与众不同。

1234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