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土壤污染防治高峰论坛: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技术难点
“石油污染土壤的同时还存在盐碱
问题,给治理修复带来了很大难度。”南开大学教授唐景春介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问题与实践研究时说,可以通过石油烃生态修复技术应对油田污染治理。目前已成功筛选到31株石油烃降解菌株,并对其中11株降解效果显著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研制开发具了有良好协同共生作用的4种混合菌剂。
唐景春认为,下一步还应当在植物修复过程中转基因植物利用、耐盐碱超级降解微生物研究、生物修复的强化及机理(材料)、石油烃复合污染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标准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浙江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赵维维在进行油气田石油烃污染场地快速修复技术与案例分析时表示,热洗处理可以有效实现油泥减量化和油回收的目的,是很好的“前处理”方法,但是期待它实现对所有种类油泥的安全化处置并不现实;焚烧处理是最彻底的安全化处理方法,但是实现单独焚烧很难,不适合中小规模的油泥处置单位;热解处理是相对最有效的、可实现“保底”安全处理的方法,但是热解炉型的科学选择很关键。针对石油烃污染场地(油泥和土壤并存),可将热洗处理和热解处理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对石油烃污染的彻底修复。
针对工业遗址公园开发过程中的土壤修复,中
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甘平认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现状建筑物、道路,予以保护性修复。应坚持清洁修复理念,减轻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对遗址区的影响。修复后场地的恢复,应修旧如旧,实施生态景观再造。应更多采用创新的修复技术,实施构筑物下方的修复和原位修复。同时,宜更多地采用风险管控技术,划定风险管控应用的边界条件,加强后期的长期监测和监管,明确再次开发用地限制。
当前污染场地调查过程中恶臭问题有所显现,主要集中于农药生产、精细
化工等行业遗留的污染场地。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宁晓宇认为:“场地调查侧重于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而忽略了恶臭气体对人体感官的影响;国内外污染场地调查中恶臭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方法系统化研究工作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
天津市环境保护技术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宋文筠讲解了典型污染场地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技术难点,她说,环境基线的确定和因果关系分析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难点和重点。确定环境基线应主要采用历史数据、对照点调查数据、环境质量标准、专项研究等方法。其中优先选取历史数据,其次选取对照点数据作为基线水平。在实践中,鉴定评估区内在案件发生前可能已经受到污染及存在多次污染、多个污染源的情形,这样更增加了污染源解析的难度,需要深入开展污染源解析、污染物迁移路径的合理性分析、环境暴露的可能性分析和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