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碳汇呈增加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以及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等措施来增加林业
碳汇。1978 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一系列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8 年启动并相继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等地区防护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以及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等, 使我国成为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森林面积31.2 亿亩,森林覆盖率21.66%,森林蓄积量151.37 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 亿吨。林业碳汇呈不断增加趋势。
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森林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能源,同时吸收固定了大量的CO2,不仅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国家
碳排放空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切实履行《公约》义务,2007 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达到森林覆盖率20%,实现林业碳汇数量比2005 年增加约0.5 亿吨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2009 年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了三个碳
减排目标,其中森林“双增”目标: 2020 年中国森林面积要比2005 年增加4000 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增加13 亿立方米;2015 年,中国在巴黎气候大会发布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其中: 2030 年比2005 年增加森林蓄积量45 亿立方米。这些掷地有声的承诺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林业特点、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立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通过林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勇气与决心。
为贯彻落实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林业主管部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国家林业局)在大推进造林绿化、加强森林保护与经营的同时,从2003 年开始, 相继成立了气候办、碳汇办、能源办等一系列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构,率先规划了本行业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使中国林业
碳管理有计划、有措施、有保障地开展起来。2009 年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2006 年,全球首个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以下简称
CDM)碳汇造林项目在我国成功落地,开创了国内外CDM 林业碳汇造林项目成功交易之先河。2009 年开始,全国碳汇计量监测体系、营造林项目
方法学、林业碳汇审定核查指南等相关技术标准相应编制。2010 年,全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为企业、组织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
碳信用、履行社会责任、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公益平台, 使得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活动成为了可能。据此,林业碳汇交易也随着国内碳
市场试点的启动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多的林业碳汇减排量进入了国内外
碳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