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交易摸清家底不容易
碳交易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核查,这也是当前碳交易推行中公认的难点
问题。
“一方面,企业对能源消耗,尤其是煤炭的消耗缺乏有效的监测计量手段。另一方面,企业的数据还可能根据需要作调整。有的调整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冬季供暖的煤场,在年底之前消耗了多少,还剩下多少可以放到下一年。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都比较难搞清楚,在有碳交易的利益驱动下会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出担忧。
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勇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煤炭消费情况的监控确实存在困难,加上纳入
碳排放权交易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没有纳入的企业也消耗了大量煤炭,煤炭的库存和使用、年度间的数量划分很难得到监控。不排除非控企业与管控企业之间进行串通的可能。
缺乏可靠的数据监测手段,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企业有合理避税的办法,也有大量账面减碳办法,需要法律扎紧围栏。”周勇说。
从目前全国已启动的7个试点来看,数据收集主要采用历史法,是以企业为监控单位,并没有分解到设备,所以存在一些不违规的账面减碳办法,比如:通过产业集群化整为零,剥离高能耗的生产环节;通过产业链长度的调整移除高能耗部分,增加半成品的调进比例,向没有纳入控排的企业“借用”煤炭,不提供全部票据,用燃煤记录“打折”等。
这样一来,企业通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布局,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排放额。政府不可能监控、干预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有些办法本身并不违规,即使是
第三方认证机构也难以核查。
据悉,虽然在全国推进的7个试点中,并没有山东的城市在列,但是,山东多地都有过关于碳交易的探索和尝试。
山东省能源环境管理中心、省能源环境交易所交易部业务总监陈再洋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技术的角度看,涉及碳交易数据的核查、监测企业设备用能等问题,要分行业和规模摸清“家底”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