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碳排放交易回归市场本真

2016-2-26 14:24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刘瀚斌

碳市场主体积极性能有多高?


当前,碳排放权交易已明确列入2015年的中央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国家在未来将可能提前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且逐步取消试点单位的运行,在制度层面对交易细则、碳计量标准等进行统一。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全国碳市场拟于2016~2020年间全面启动实施和完善.现行的ccer市场体系在碳交易体系中仍属于低水平的运作。其原因在于国内减排模式并没有形成成熟机制,且还属于自愿减排阶段,主体积极性不高。未来的重心将会是强化操作平台、实践能力等基础.以促进市场的强劲持久。

在国际方面,中国目前采取内紧外争的态度,比如在利马大会上.国家对外希望通过谈判争取最大化利益;对内则抓紧实践操作,尽量不在低碳全球化大潮来临时被淘汰落伍。从这一方面讲,企业、机构和个人,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适应这一急剧政策变化和经济转型。而中国碳排放市场要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位置,就要突破欧盟碳市场的体系,舍弃不合理的条款;打破思想束缚,摒弃减排和经济发展背离的观念,在减排项目设计方面引进更多的创新商业模式,增强减排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特别是鼓励创新的减排项目.从政策方面给予扶持资金,从市场层面引人真正的风投:还要加快减排市场的推进速度。

在国内方面.建立全国碳市场.应主要研究如何发挥地方积极性.充分借鉴7个试点的经验,对未来的政策制定意义重大。未来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将使交割平台缩小为一个或者两个。目前的试点,可以为新市场建设积累经验.但是比对欧盟市场,这种试点成效并不明显.至少试点得不彻底,甚至还会成为碳的真正买卖的巨大障碍。类似区域性交易中心等统一的碳市场建立,才是未来交易市场活跃的前提。

另2014年底。北京首现个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这表明个人参与碳排放交易也将会是未来趋势之一。与国际相比。中国目前的个人参与行为有点迟了,以后的个人参与将更加灵活和多元。

从产品设计上,碳汇将是最佳的减排产品,而且比其他减排类型项目更符合未来人类的价值取向。

在未来的制度设计方面,我们应该回到碳排放交易的真正目标上。即促进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市场激励法是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方法。为了保证市场的生命力.制定的政策就必须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减排的积极性.真正主动参与到碳交易市场,在交易中尝到甜头,从而促进企业加大对减排技术的创新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用交易的甜头激发新能源研发的动力。目前,一吨二氧化碳市场均价50元,即使减排1万吨,对企业也未必有吸引力。应该计算各个企业碳减排交易形成的企业利润在各企业利润中的占比,判断其能否持久刺激企业投入成本对清洁能源或技术进行研发。

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设计需让交易链上各环节产生的交易成本降低,包括制度成本。

第二,要组建全国范围内,或区域范围内尽可能大的市场,也便于各交易主体跨区域参与,激发参与活力。最终让企业觉得碳交易“有利可图”,真正刺激企业技术的痛点。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包括各大产业制造商创新的热情.加入这个减排市场中。

第三,要先大后小。期初主要盯紧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现行试点的服务业不应包括。

第四,统一市场交易规则。目前全国7个碳排放交易市场,在碳核算核查方面,存在技术操作方面的差异,如果全国平台建立,而交易规则不统一,产生的交易成本过高,也会抑制参与积极性。

第五,有效加快建立PPP模式碳基金。即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基于互惠和共同利益进行资源组合,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长期合作关系。PPP模式基金可以通过项目包的方式组合多种公共服务产业,通过这些产业链的互相关联和风险分散,增加各种公共服务产业整体的收益率,降低风险。(文章出版源:《环境经济》, 2015年Z5期)

作者:刘瀚斌 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


1234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